第12部分(2 / 4)

,然後用創可貼貼在肚臍上,可以起到預防暈車的作用。總之,它的作用不止於當做傷口的包紮物。

注射器

Syringe

人物簡介

查爾斯?普拉沃茲(Charles Pravaz),法國人,大約生活在19世紀中葉,對注射器的發明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發明史話

在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多是透過服用各種藥物來治病。我們都知道,吞下藥後,藥要透過消化系統的吸收,才能開始起作用,這樣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速度很慢。有些病人在昏迷狀態,或是患有嘔吐病症,這樣就很難讓他們將藥吞下。這些情況特殊的病人,使醫學者不得不考慮尋找一種更便捷快速的方法,幫助病人吸收藥物。當醫學界對人體的構造有了一定了解後,就開始想辦法研製這種醫療器械。

據醫學史書記載,我國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寫於公元219年)“陽明全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在此書的“豬膽汁方”一文中又明確指出:“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陳醋少許,以灌穀道(肛門)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如何“灌穀道”呢?他寫道:“以小竹管內入穀道中。”這種小竹管就是灌腸器,也就是說張仲景在3世紀就已經想到透過一根管子,將藥物注射到體內,用以提高治療效果,其實他的這種想法也就是今天注射器的雛形。

注射器的原理是在15世紀由義大利人卡蒂內爾提出的,真正的注射器實驗是從英國人博伊爾和美國人雷恩開始的,1657年他們用羽毛管做穿刺針,用狗的膀胱做藥液容器,裝進藥液後,壓擠狗膀胱將藥液注入人體。由於這種注射器使用和攜帶都不方便,因此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當政的時候外科醫生阿貝爾也曾試圖發明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他們都停留在設想階段,器材在實用性上不理想。1853年,法國人普拉沃茲製作出了第一個注射器,這個注射器器身用白銀製成,有一個螺旋形的活塞棒和穿刺針。穿刺針需要不斷去磨尖,以備下次使用。雖然容積只有1毫升,但是這標誌著注射器進入了人類的醫學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五章 醫藥類(8)

銀製注射器發明後,英國人弗格森又發明了玻璃注射器,這種注射器可更換穿刺針,而且便於煮沸消毒。玻璃的透明性使得醫生能夠看到藥物的注射情況,而且在玻璃上增加了刻度,能更好地把握注射量。此外,還出現了玻璃管金屬並用製成的注射器,其消毒方式和玻璃注射器相同。現在用的注射器用塑膠製造,用一次即扔掉,大大減少了注射時發生感染的危險性,既保證了衛生,又能防止交叉感染。

現代醫學上,注射器在臨床上使用非常廣泛,不僅肌肉注射、靜脈注射時使用,做各種化驗時靜脈抽血、靜脈輸液配藥、各種穿刺、眼科的各種沖洗,抽取胃液,放置胃管、三腔管,各種封閉等都要使用注射器,現在基本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由此可見注射器對現代醫學的影響。

青黴素

Penicillin

人物簡介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生於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從倫敦聖瑪麗亞醫院醫科學校畢業,從事免疫學研究。在研究中發現了青黴素,成為20世紀醫學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因其發明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194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1955年與世長辭。

發明史話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藥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1928年夏季的一天,在倫敦聖瑪麗醫學院的實驗室裡,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像往常一樣,從事他的課題研究——葡萄球菌的特性。每次,當他開啟培養皿的蓋子,取出裡面的細菌,放在玻璃片上,準備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時,空氣中飄浮的微生物——細菌或黴菌,常常“乘機”飄落到培養皿裡。這些外來的微生物在培養皿中繁殖,經常妨礙正常的實驗,弗萊明非常討厭這些“不速之客”。但卻不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一次,培養皿裡的葡萄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