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熟諳論壇掐架的人吵架,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麼?論壇慣用的一個手法就是複製你的樓層,再批評,必須記得你說了什麼話啊!“樓上bulabula,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噠!你在上上上層樓不是這樣說的,自打耳光這樣好嗎?你的臉還好嗎?腫了沒?”
顏神佑冷冷一笑:“我真想把這兩條都抄下來,糊你臉上!你臉還好嗎?腫不腫?自打耳光很光彩?別人論政,贊同不贊同,皆就事論事。你倒好,鼓唇搖舌,全沒一點正經!丟人現眼!”
【這種女人,就該回家去抱孩子!】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你特麼記性究竟是有多好啊?!】
這麼一折騰,李今又原地滿血復活了,大概藍條比較短,也全滿了。
餘道衡要拼命救他弟弟,說:“既然要就事論事,則考中武舉之後,戶籍如何辦理?由良轉賤,是什麼道理?”大周的戶籍制度與前朝是有不同的,如前朝,三五門入了就難出——臨時徵發的不算——這算是入另冊,部曲還是賤籍呢。餘道衡受先前的制度影響太深,新朝改革他雖然知道,一急,就容易忘。
李今帶著滿血滿藍,又來衝鋒陷陣了:“瞧不起為國捐軀的將士嗎?你什麼意思啊?國家重功臣,你偏來踩功臣,過河拆橋,你還是人嗎?!”
別的還好說,一說武人粗鄙,武將們心裡是極不樂意的。不過習慣使然,他們自己也覺得自己不夠高雅,只好忍了。現在有挑頭鬧事兒的,再一看,皇帝好像一點也沒生氣,那一起鬧了吧!半邊朝鬧喧譁了起來。唐儀看了半天好戲,發現沒有自己發揮的餘地,開始維護起秩序來,他的聲音比誰都大:“好了好了,你們的委屈聖人都知道的,再吵,御前失儀,錯的就是你們啦!”一邊捲起袖子,很想再打一架。
顏肅之也發聲了:“肅靜!”
顏神佑“噗哧”一聲,心說,好像縣太爺。
場面靜了下來,米摯終於發揮了一回智商:“既然爭執不下,不如緩議,先論他事。”今天看起來是爭不過了,再爭下去,就得真的推行武舉了,武舉都推行了,文舉之類的,陣地也要難守。不如叫個暫停,回去聽聽餘冼還有什麼意見,再行佈置。
李今十分無賴地道:“那就政事堂公議好了!”凡過政事堂公議的事兒,最後就沒有一件是按著米摯的想法去做的——他是少數派。
米摯:“!!!”
由於有了李今的神發揮,場面被開啟了,李彥與霍亥等人也撕開了沉默的面紗,跳了出來。丁號打頭,一字一頓地道:“文臣不預武事,臣不知有大將、太尉與諸將建言,此事有何不可行?”
李彥更乾脆,請求定下文臣不預武事的慣例。開國時期就有這麼一條好處,就像顏神佑說的:我就是祖宗。頭上沒有人管,自己定下來的條例,只要可行,那就是後世典範。
此言正合米摯之意:只要把武舉的話題引開了,後續只管拖著就是了。什麼文武分班,涉及的細務多著呢。便是武舉,流程一類的,也可以磨一磨牙。反正,就是不能認這個輸。必要時,還可以把古賀拉出來再掛一回牆頭,證明考出來的人並不可信。
豈料李彥敢說這個話,那就是有成算的,他已經有了草案了。政事堂是不能不知道武事的,兵部尚書也要通一點武事。文武不相交通,不可以從文職轉武職,或者從武職轉文職地來回轉。文臣不得干預武事,行伍另設一套司法機構,武將也不摻和文官掐架——除非是生死存亡的大事。當然,到了一定的高度,政事堂這裡,就要變通一下。比如說,政事堂裡,必須有兩位從行伍裡出來的丞相。
米摯聽完就想昏倒:“你這是瘋了麼?!”哪有這麼搞的?這是要幫武人搶地盤嗎?
李彥眼裡,也沒什麼文臣武將的,他是元老派,武將絕大多數是元老派出身。他的理由也挺充分的:“為防不通武事者干預戰局,釀成大禍。”
米摯是寧願再置大將軍或者太尉,以供參贊軍務,也不想讓丞相堆裡出現個肌肉男的。一力主張恢復大將軍和太尉的設定。
顏肅之不肯答應,覺得這兩個位置沒人能比得上鬱陶和楚豐,沒的辱沒了兩個職位。搞得米摯想舉例子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看,武將那裡,要不是山璞李今霍白之流,要不就是……顏神佑!
顏肅之果斷批准了李彥的建議,讓政事堂表決。米摯再敗一回。即使透過了李彥的提議,顏肅之也沒有貿然提拔新的丞相,政事堂依舊是六位宰相,外加顏神佑這個尚書令。好了,現在可以討論一下武舉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