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孟子 作者:蝴蝶的出走

丈夫!”

【讀解】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 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透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裡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可見,“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 深惡痛絕了。

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 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 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

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 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直到今天,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

下一篇(不由其道,鑽穴之徒)

滕文公下

不由其道,鑽穴之徒

【原文】

曰①:“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 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②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 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 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註釋】

①本段系節選孟子與魏國人周霄的對話。“曰”指“孟子曰”。②媒 妁(Shuo):媒人,介紹婚姻的人。

【譯文】

孟子說:“男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他找一個好的妻室, 女孩子一生下來,父母便希望給好找一個好的婆家。父母這樣的 心情,人人都有。但是,如果不等父母的安排,媒人的介紹,就 自己鑽洞扒縫互相偷看,甚至翻牆過壁支私會,那就要受到父母 和社會上其他的人鄙視。同樣的道理。古代人不是不想做官,只 不過厭惡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不經過正當的途徑去做官,與 男女之間鑽洞扒縫的行為是一樣的”

【讀解】

孟子以男女苟合偷情為喻,譴責那些不由其道,不擇手段去 爭取做了的人,實際上還是在譴責靠遊說君王起家的縱橫術士們。

根據孟子的觀點,想做官,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是非 常正當的。但另一方面,“又惡不由其道”。說穿了,還是立身處 世的“出處”問題。其基本觀點與“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一 章是相同的,就是不能靠不正當手段去爭取做官,不能扭曲自己 的人格。

孟子關於男女偷情的比喻是非常生動而深刻的。不過,時代 發到今天,戀愛婚姻一律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被 拋到了一邊,少男少女們再也用不著鑽洞扒縫,翻牆過壁,像張 君瑞和崔鶯鶯那樣“待月西廂下”了。那麼,“鑽穴隙之類”是不 是也就合理了呢?

當然不是這樣,莫說是在政治上、官場上去“鑽穴隙”,就是 男女關係上的“不由其道而往”,也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