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會遭到“父母國人皆賤 之”,總歸不是什麼光宗耀祖的事罷。
所以,還是光明磊落走正道,不要“鑽穴隙之類”的好。
孟子的比喻始終是意味深長的。
下一篇(動機與效果的問題)
滕文公下
動機與效果的問題
【原文】
彭更①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②於諸侯,不以泰(3)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章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④,以羨⑤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 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6)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人則孝,出則 悌,守先王之道,以待(7)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 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 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
曰:“食志。”
曰:“有人於此,毀瓦畫漫(8),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
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註釋】
①彭更:人名,孟子的學生。②傳食:指住在諸侯的驛舍(賓館)裡 接受飲食。傳,驛舍,相當於今天的賓館。③泰:同“太”,過分。 (4)通功易事:交流成果,交換物資。⑤羨:餘,多餘。(6)梓匠輪輿: 梓人、匠人批木工;輪人、輿人指製造車輪和車箱的工人。 (7)待:同 “持”,扶持。 (8)墁(man):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