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小說:行為心理學 作者:千頃寒

例如,一個體質原本孱弱的人,不甘體質弱於他人,因而加倍努力地刻苦訓練,奮發圖強,最終,成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即是補償行為的一個例子;

又如,一個受到某個小圈子排斥的人,為了出口氣,而嚴格奉行那個“小圈子”的價值觀念,並且,處處勝過他們一頭,則是補償行為的另一個例子;

再如,一個幼年因患猩紅熱致耳聾,被學校趕出校門的人,依靠到圖書館自學,最終造就了高度的數學才能,無疑是補償行為的又一個例子;

還有,一個男孩因其貌不揚受不到女孩青睞,他,就以學習成績優異來獲取女孩的重視,在精神上體驗愛情不僅不會象談情說愛,特別是性放縱那樣太過妨礙他的學習,反而有助於他情操、人格的成長,同樣是補償行為的一個突出例子;

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曾根據希臘愛情神話故事《皮格馬利翁》,以《窈窕淑女》為名寫過一出喜劇,大意是說,塞普勒斯國王、藝術家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手刻的少女雕像加拉蒂亞,朝思暮想地一直觀賞,後來,雕像果然有了生命,美夢成真,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出喜劇的含義是:你預期什麼,你就得到什麼,此一含義,即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有人也稱之為預言自驗:你覺得對方是什麼樣子,他可能就變成什麼樣子;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子,你可能就變成什麼樣子!如,教師一直認為某生愚蠢,該生很可能真變得愚蠢了;又如個人自己覺得身體衰弱,也可能變得真的身體衰弱,個體對自己(或別人對自己)事先所預期者,果然在以後行為中應驗的現象,亦為個體尋求補償最終引發的結果。

心理的補償過程之所以發生,究其根源,即在於焦慮。

從根本上說,任何焦慮,都是由於影響心理的個體渲洩心理能量的某種身體的、精神的或社會的障礙所產生,不管這種障礙是真實的,抑或是想象的。

當心理的個體意識到這種障礙,同時,透過自居作用藉助理性典範的力量對焦慮嚴加控制時,這個心理的個體在其內部建立的理性典範,也就成為心理的個體現階段力求取代的目標。

這是因為,對於心理的個體而言,只有具有取代理性典範的能力,心理的個體才能夠足以克服引起焦慮的障礙,從而,消除焦慮產生的根由。

當心理的個體將現實的“無能的我”與這個強有力的理性典範相對照時,這種對照,總是使得心理的個體從中發現自身人格中所存在的缺陷,並因這種缺陷而對自身產生一種不勝任的、痛苦的感覺,即產生自卑感。

複雜理性一旦把這種自卑感與焦慮緊密聯絡起來,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情結。

這種自卑情結,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動力,將促使複雜理性過度強調克服這種缺陷在維持心理的個體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中的重要性,並驅使心理的個體直接參與自身的命運,有意識地塑造自身的人格,為滿足這種自卑情結的需要排除障礙和促進發洩服務,為戰勝自身的自卑和不安全感努力去進行補償,從而,引起補償行為。

這種補償行為,正象古希臘狄摩西尼(Demothen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強有力地戰勝他的口吃,而成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那樣(按:狄摩西尼先天條件極不適於做演說家,他,肺活量小,有發音困難,而且口吃,但他靠著不知疲倦的訓練,克服了這些先天的障礙!他,口含卵石講話,以克服口吃,他,對著鏡子練習,以去掉講話時面部肌肉的扭曲,他,疾登山坡,以使嗓音響亮有力,他,在海邊對著洶湧的波濤大聲演講,以適應聽眾喧囂的環境,最後,他,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演說家之王”!),一個人格某些方面有缺陷的人,可以透過補償行為,而不斷得到改善。

由於有多種多樣的行為,可以用來達到補償的目標,這樣,不同的人,用以補償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每一個人,都發展了他所特有的補償形式。

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風格。

第十四章 置換機制(四)

第一節 昇華

昇華,是轉移的一種常見方式。

當某種焦慮被轉移到較為高階的、常人容易理解的、為環境社會所承認及肯定的物件上時,即被稱作為昇華。

例如,法國作家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曾經遭受失戀折磨,他寫過這樣的日記:“我明白,我能創作,我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