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活動而沒有後顧之憂。
其次建立各種手工作坊,出於對三國時技術水平的考慮,大規模的興建各種大型企業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傳統的手工作坊就成為經濟的中流砥柱,所以官府應鼓勵手工業的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塞外的技術水平與內地相差甚遠,所幸當今正逢亂世,內地的流民投奔到遼東的很多,應從中選拔技術人員,同時要不惜重金從內地引進人才,與此同時袁新將建立了世界第一個科研機構,將原來幽州城救出的頂級工匠集中到一起由自己進行一些現代技術的講解,用一些可行的現代技術對手工業進行革新,相信不久之後,遼東的手工業一定能夠迎頭趕上,走在全國的最前面。
第三發展冶鐵業,塞外民族的冶鐵技術一向落後中原地區甚多,而袁新則嘗試過利用自己所學知識對冶鐵業進行改良,而且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雖說不能同後世的冶鐵質量相比,但相比同時期的治鐵技術而言已經好的太多,這種新型鐵如果用於軍事上,其產生的作用是無法推算的。
草原之上以鮮卑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以牧業為主,而中原缺少優良的馬種,所以袁新一方面花費大力氣發展畜牧業,另一方面從少數民族以低廉的價格收購馬匹,一來可以擴大自己的騎兵隊伍,二來可以組織專門的商隊與中原進行貿易高價售出,再從中原向草原販賣各種生活用品,從中獲取暴利。
而為了實現以上的各項,發展交通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交通發展了,才能加快物資的流通,市場才能發展,所以袁新決定先修襄平到漁陽,襄平到雁門,襄平至雲中的三條官道,如此就與內地加強了聯絡。
農業上,袁新實行安置流民獎勵開墾的政策,將從中原進入的流民進行妥善的安置,發給農具與種子,對開墾荒地多的農發給以獎勵,十年內所開荒地歸自己所有,十年後由官府收回重新分配,對豪強的土地全部以現金贖買,力爭在三年之內實現遼東境內土地國有統一分配,如此即安撫了豪強又將土地問題從根本上進行了解決,對於有條件農民官府鼓勵實行集體農莊制度,生產資料集體所有,互幫互助,可以說是最早的**的雛形。
而最近投奔自己的國淵更是向自己提出了士兵屯田的策略,袁新深以為然,認為這樣既解決了軍隊的用糧問題,又可以減輕了農民負擔。
與此同時,袁新根據後世所掌握的技術對農具進行了改良,鼓勵農民使用肥料,雖說一時無法生產出後世的化肥,但塞外的農家肥遍地都是,所以肥源還是不缺的。
對於所有人關注的農業稅,袁新也想象後世的中國一樣進行取消,但徐庶的一席話使袁新改變了這個想法,在農業佔賦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古代,取消農業稅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工商業產值超出農業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無奈之下袁新只好退一步實行農業稅逐漸減免政策,以期有朝一日可以真正取消農業稅,讓老百姓真正的挺直腰桿。
軍事上,袁新將實行正規軍與預備民兵相結合的方式,常年保持三到五萬規模的正規軍進行嚴格的訓練,將遼東適齡青年都編入預備民兵,平時為民,戰時可以迅速招集為兵,在農閒時進行訓練,以作為正規部隊的補充。
對正規軍,袁新不惜血本將他們武裝到了牙齒之上,從兵器到鎧甲均為三國時代之冠,什麼攻城的投石機、攻城衝車一樣不少,還有同時代所沒有的複合弓與精製的鐵製兵器,再加上高順嚴格的軍事訓練,獎罰分明的獎勵軍功的制度,這支軍隊儼然成為了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鐵軍。
在文化教育方面,來自未來的袁新深知,文化與教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必須異常重視起來。三國時期的文人大多是士族子弟,普通百姓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袁新要建立起現代的教育制度,設立縣學與國學兩級的學習制度,在襄平城中設立國學院,專門培養高階人才,由袁新親自參與教材的編寫,對所學內容進行了跨時代的修改,立爭培養出新一代的實用型人才,達到啟發民智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對各類人才給以高度重視,成立各種旨在以傳播技能為主的專業學校,提高師者的帶遇,吸引各方面的人才為我所用。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各級醫館,成立醫學院,由華佗進行主持,培養****千萬萬的小華佗來,官府平時對醫館行醫進行補貼,對實在沒有能力的患者可以減免醫藥費,然後在軍隊中設立醫官一職,如此可大大減少官兵的死亡率。
最後的一項是政治制度的改革,這是此次改革中觸及面最大,阻力最大的一項。在東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