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中國學者把計劃經濟模式看成一無是處,認為市場經濟模式才是振興中國經濟的靈丹妙藥。其實計劃經濟對於市場經濟來說,仍有其獨特的優越性。當代發達國家中,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成分也佔相當的份額。日本經濟的成功就可以說是計劃經濟成功的典型,應該值得我們借鑑。中國政府應該重新檢討一下計劃經濟的問題,找出一條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
感受朝鮮人民生活
有關朝鮮的話題媒體上報道的不少,為了真實地感受一下朝鮮人民的生活情況,筆者於去年7月18日至19日和今年6月24日至26日先後兩次去朝鮮旅遊。去年是從吉林省琿春過境,參觀了朝鮮東北部的咸鏡北道羅津市和先鋒郡(現合為一市叫羅先市)。今年是從遼寧省丹東市入境,從新義州到平壤,又到了板門店的軍事分界線。可以說,這兩次朝鮮之行都是帶著一大堆問號去的,第一次歸來感受不錯,但我看到的畢竟只是朝鮮邊境地區的一個很小的'區域性',朝鮮全國情況怎樣?這是我第二次去朝鮮又帶去的一個問號。而我第二次從朝鮮歸來的時候,許多問號都變成了感嘆號了。
感受'吃'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幾年來,一直傳說朝鮮人民在鬧饑荒,西方媒體更是誇大其詞,竭力渲染。去年7月18日,我第一次去朝鮮,旅行團事先打了招乎,說到朝鮮吃不飽飯,於是在過境的前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採購了一大堆食品,以備'應急'。當日中午,我們趕到了羅津市。完全出乎我們預料,第一頓飯就很豐盛,8菜一湯,大米飯,雞、鴨、魚、肉,新鮮的蔬菜,花樣齊全,每人還有一隻螃蟹,大家吃得很飽。第二頓、第三頓,頓頓都是如此。大家帶過去的食品根本沒有派上用場。我問朝鮮的導遊小程,老百姓能不能吃飽?小程說,能吃飽。
我們遊覽了羅津市容,又逛了農貿市場。市場裡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二斤重的大螃蟹,一隻才10元人民幣(在朝鮮可以用人民幣來購物)。在羅津市和先鋒郡,筆者所看到的過往行人都很健康,沒有面帶菜色的,不像是捱餓的樣子。沒有要飯的乞丐。這裡的人們精神面貌給人感覺是蠻好的。
有過去年的經歷,今年筆者再次去朝鮮,就不再帶食品了,同團的人仍不信,還是把大包小包的食品拎過去了。這次第一頓飯是在新義州,一上火車就為每人發一份盒飯。主食是大米飯。菜四樣:有熟牛肉、燉雞塊、辣白菜和涼拌西紅柿。此後3天,每頓飯都能吃飽吃好。在平壤我們下榻的47層羊角島飯店,竟吃上了品種多樣味道可口的自助餐,飯後還備有蘋果、西瓜等水果。在國內聽說朝鮮這幾年由於連年的水、旱等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不能自給,需要大批進口糧食。對這個問題,我同朝鮮的導遊李鏡順女士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們現在每人每月糧食定量是多少?'
'30公斤。'
'每公斤大米多少錢?'
'8分錢。'她又補充說:'國家有補貼。國家從合作社收購價,每公斤大米是8角6分朝元,賣給老百姓是每公斤8分朝元。'她圍繞這個話題接著向我們介紹了朝鮮農業情況:'為了發展農業,我們從1954年開始到1958年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在農業稅收方面是實行實物稅制。戰前,農民上交國家的實物稅佔自己收穫量的25%;戰後,降到,1959年降到。到1966年,全國完全廢除了農業實物稅,從此宣告了沒有稅制的社會主義農村的誕生。我們是沒有稅制的國家。'
'城鄉老百姓都能吃飽飯嗎?有沒有餓死人?'筆者又提出去年曾在羅津提出過的問題。'能吃飽,沒有餓死人。雖然因為災害,我們需要進口一部分糧食,但是農民和城裡人都有飯吃。'她回答的很肯定。
在乘坐的大巴車上,筆者發現一本中文版的《朝鮮》畫刊,就拿過來看,2002年6月號,新出版的。我看到了這麼一段話:'在'苦難的行軍'時期,全國由於帝國主義聯合勢力的扼殺政策,經受嚴重的困難,糧食短缺,電力不足,材料匱乏,工廠停電……。1995年,金正日同志給全黨的信中說:'讓我們作為金日成主席的戰士、作為他的學生,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國家,緊密團結,艱苦奮鬥……'江界市發動群眾堅持生產,首先是想盡辦法解決糧食問題。他們努力探索解決代食品,渡過了難關……'。
兩次朝鮮之行所見所聞,印證了《朝鮮》畫刊上的這段話。沿途看到,無論是山坡還是溝壑,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能夠種莊稼的地方都種上了莊稼。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