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勇的肩頭,沉聲說道:“我們肯定會殺回大名府的,不過不是現在。你放心,我已經派人前去賄賂王黼等人,勸說蔡京等人先不要拿我們的家人開刀,等到捉到我才一同處斬,這樣會給我們一點緩衝的時間。放心,也就是一年內,我一定會將我們的親人救出來的,會把我們祖輩留給我們的財富盡數拿回。現在我們要沉著冷靜,做好眼前的事情。”
盧俊信疑惑道:“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在這個梁山島?這沒有我們這些人施展的舞臺。”
盧俊義想了想道:“現在我在梁山軍校裡再開辦一個商貿系,你們這些人做教授講師,將你們的商業理念和經營之道交給那些學員,為我們以後的生意培訓儲備人才。至於貿易之地,你們不用擔心,半年後,義軍就會打出這片水泊,搶奪城池,到時候你們就有很多事情可做,不用擔心。”
盧俊信、盧俊勇、盧俊禮、盧俊孝,這些盧家的中堅力量都逃出來了,同時出來的還有錢燕兒的父親錢財多等一批盧家的高階經營人才,盧家做為一個商業大家的元氣還沒有大喪,在盧俊義軍隊的扶持下,再加上商貿系培養人才,數年內定會淨復往日的繁華。
………【第九十章 梁山亂因】………
除了八字不合的宋江吳用展起來和盧家被朝廷查封,這兩件事情給盧俊義巨大打擊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朝著有利於盧俊義的方向展。(提供最新章節閱讀>;尤其是朝廷昏招迭出,擾民害民之策層出不窮,使得黎民百姓生活越艱辛,鋌而走險落草為寇越來越多。
在二十一世紀,聽許多研究宋史的專家胡亂吹捧,說宋朝的經濟有多達,賦稅收入最高達到一億六千萬貫,是其他朝代的數倍甚至十幾倍,很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遭遇蒙古這個前所未有的軍事怪物,宋朝就會從封建社會自動過渡到資本社會。
對以上的論斷,盧俊義一直深信不疑,直到他穿越到了這北宋末年一年後,等他完完整整地瞭解宋朝這個朝代趙宋的經濟制度,他才覺得那些專家的話有多麼不可信,他們的鼓吹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王婆賣瓜,就像某些專家把滿清王朝吹捧成盛世王朝。
宋朝的歲入較唐有巨大的增加,究其根本,是宋稅賦極其之重。包拯就說:“天下稅籍有常,今則歲入倍多,祖宗世輸稅只收本色,自後每從折變之故”,一語道破北宋疆土不及漢唐,歲入卻倍之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利用其賦稅之權,在實物賦稅的時候低估物值,反覆折騰,進行盤剝。包拯舉的一個例子是陳州。本色為麥,但朝廷突然改令以貨幣地租,以市價,鬥麥50文,而朝廷令鬥麥折100文,附加腳錢20文、倉耗20文,等於鬥麥140文,相當於本色的幾乎三倍。
宋朝的財政收入最多一年達到1億6000萬貫文,實際上,這個數字是一個絕大的笑話。因為所謂“一億六千萬”,它的單位不是什麼“貫文”,而是“貫石匹兩”。這個“一億六千萬”,就是不考慮單位。只考慮數量,亂七八糟加在一起,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宋朝搞的是貨幣+實物的賦稅制度,錢的單位是貫,米地單位是石,布帛的單位是匹,白銀的單位是兩,絲綿的單位還是兩,對了。還有草……單位是“束”。就比如說:熙寧十年的財政收入中屬於農業稅收入的部分大約是520萬“貫石匹兩”,然而其中有“草”1765萬束,摺合成錢才貫。
有宋一朝。代代都是斂財高手。確實,各朝都重視“理財”,拼命擴大歲入來彌補其日益龐大的冗兵、冗官、冗吏。至王安石變法前,有宋歲入較國家初建時增加六倍,而國庫反而從有贏餘變為大虧空。以國營工商業等形式與民爭利自然是一條生財之路,但另一方面,壓榨農耕上最後一點油水乃是恆道。即使是王氏的變法新政,如青苗方田農田水利等法,也是從農業上賦稅上下工夫,新政的主要政策仍然是從農業經濟的角度出的。這也說明了有宋一代以農賦為國家之本地思路並無改變。然而種種措施仍然無法挽回宋政府積貧的局面。看穿兩宋的歷史。其國策就是:聚財富於官,斂財富於中央。//民困官豐。而官府之資財又全部集中於中央政府。然而,舉國之資、全民之資。還是供養不起那皇帝、宗室、官僚、冗吏、冗兵的龐大開銷。一個將全國財富都盤剝到手地政權,在它幾百年的統治中,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鬧財政危機和經濟危機,乃至幾乎就不能維持其運轉。這樣的一個政府,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地諷刺,是一個大笑話,是和著無數黎民的血與淚的荒唐!
宋人有句名言:“農夫輸於巨室、巨室輸於州縣、州縣輸於朝廷”。這真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