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薊則天下時常不安。”當時廣大南方未定,後方不穩定,不便對遼用兵,趙匡胤就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封樁庫”,其職能相當於是個大的儲錢罐,就是在每年的財政收入中,劃出一定比例的盈餘儲存起來。打算存滿了四五百萬貫後,就把儲錢罐砸碎了,與遼國談判關於交還燕雲地土地和人口的事宜。倘若是遼國同意了,這筆錢就作贖地款用,否則就充作軍費,武力奪取,以總數五百萬錢,單價二十五貫一個,買遼國二十萬精兵地人頭。可惜的是,趙匡胤不到五十歲,正值英年就在歷史迷案“燭光斧影”中死掉了。
二十年後,在剛剛平滅北漢之後,為了永久地消除北方禍患,宋太宗趙光義想一鼓作氣收復幽州。在不到五個月地時間裡,宋軍數十次戰鬥,然而,這支剛剛攻佔太原的勝利之師沉於歌舞昇平地宴慶和美女的溫柔,在酒桌上和床第間還很威猛,到了戰場上就是一支不堪再戰的疲憊之師,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終慘敗於高梁河戰役。趙光義背上中了兩箭,但是幸運的是可以坐上了騾車南逃,宋軍天下無敵的精茫銳氣也被消磨了不少,中原王朝為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動的對遼國的第二次戰爭遂告失敗。宋雍熙三年,宋太宗趙光義趁著遼國女人、小孩當政(遼聖宗以及太后蕭燕燕,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蕭太后),又集結兵力三十兵分三路,東出雄州,中路出飛狐口,西路出雁門關,揮師北伐。戰前宋朝君臣在軍事上做了長達七年的準備工作,連佔領了遼國土地後要任命的官員都準備好了,而且各路的領軍主帥曹彬
進、潘美(《楊家將演義》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統一南方的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常勝將軍。三路大軍的進展開始都非常順利,遼軍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在歧溝關等地宋軍被當時遼國的名將耶律休哥擊敗線潰退。東線的慘敗最終導致整個戰局的不利,宋太宗趙光義被迫下令全線撤退。西路軍掩護寰、朔、雲等州的群眾撤往內地,很快遼軍的騎兵殺到了,宋軍傷亡慘重。西路軍的副統帥也就是世人皆知的楊業(楊繼業),也在戰鬥中被俘,先是不降再而絕食殉國。至此,宋帝國企圖以武力收復燕雲地區後一次努力也宣告失敗。幸好這一次宋太宗趙光義沒有親臨前線,否則宋軍還要準備騾子車供他逃跑之用,不過宋太宗最終的死亡是背上的箭傷復,而箭是遼國人上一次射的。
在這一次宋遼之間的軍事大決戰中,曾經在統一中原戰爭中百戰百勝的宋朝雄師徹底地敗在了遼國鐵之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在這種失敗的打擊下,宋朝的君臣將士普遍得了“恐遼症”,並且這個病一直持續到遼國滅亡都沒有痊癒。從此以後,宋朝已經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勇氣,只能夠面對現實,考慮如何防範遼國騎兵快南下的問題。
當那個猛女蕭太后派遣遼軍大舉南侵宋朝,很快打到了黃河岸邊。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可沒有祖上那樣威猛,在寇準的壓力下方才“御駕親征”。宋軍精神大振,絕地反擊,殺死了遼軍的先鋒蕭達凜,艱難地取得了初步勝利。膽宋真宗看到形勢變好馬上見好就收,簽訂了宋遼澶淵之盟。蕭太后也看到遼國根本也戰勝不了宋朝,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自從宋太宗時代北伐失敗後,得上了“恐遼症”的宋朝最終以歲銀十萬兩、歲帛二十萬匹的代價,買回了遼人不再侵略宋朝的一句承諾,雙方簽下了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盟約。宋金雙方的皇帝都是對天誓保證今後互不侵略,這個是宋朝皇帝求之不得的。建國剛剛四十四年的北宋王朝,採取了“以土地換和平”的策略,被迫以相對屈辱的姿態,即同意了燕雲十六州的漢族政權失地歸屬於遼國,換得了這份得之不易的和平。
若從經濟角度來看,這一年十萬兩的歲幣,對於當時屬於老少邊窮地區的遼國來還真的是雪中送炭的東西。但是對北宋這個經濟大國而言,根本也不算什麼負擔。十萬兩銀子,如果平攤到北宋五千萬老百姓的頭上,也就是區區兩文左右。大宋人民一年少吃一個燒餅,天下就用打仗死人了,不必再為北方大國的頻頻入侵而煩惱了。
但從軍事政治角度來看,這個盟約在國家利益與外交實踐中卻是北宋建國之初在外交領域上大敗筆,把宋朝實實在在地變成了“送朝”,開了“花錢買平安”的頭。“澶淵之盟”的簽訂在法律上使趙宋朝廷實際上承認了契丹人對燕雲十六州的合法統治,把那些地區的同胞徹底地送給了敵人,這標誌著趙宋不僅在軍事上放棄了收復失地的企圖,而且在政治上也將燕雲地區徹底劃為境外了,這樣真是對不起在這些地區苦盼王師的老百姓,燕雲漢民苦盼百年終於絕望了,南宋江北漢民再次重複這樣的期盼卻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