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說定了,你回去聯絡那些大地主。就說他們的田想種絲綢就種,不想種的。一畝田本大人一年給一石精米包了。”
白名鶴激動的已經把桑樹直接說成絲綢了。
可這話在王福臨聽起來,卻另有感觸。當真按白名鶴這麼說,那就是在種絲綢。
一畝桑,往少說就是一張蠶,好的可以到一張半。三畝地一年就是一擔生絲,往最小的算。三千畝就是一千擔生絲。十萬畝就是三萬多擔生絲。真的敢有幾十萬畝的話,這個數字相當的可怕。
那怕是生絲的價錢再降,也比糧食合算。
白名鶴十萬畝十幾萬擔絲,在他心中算得沒錯。後世桑林的密度,桑葉的產量比大明這個時候高太多了。所以王福臨計算的也沒有錯,他並沒有指出白名鶴的錯誤,因為白名鶴大方向講的沒有錯,細節並不重要。
想到這裡,王福臨知道自己可以提條件了。
“白大人,草民想請白大人替我們江南付下半年三成的糧賦。我們願意用江南的特產來換,雖然沒有足夠的絲綢。但我們倉庫裡幾萬條被面,幾十萬件繡品還是有的。江南的瓷器也不比廣東那邊的差,拉上幾船十幾船不成問題。”
“好,兩百萬石精米你儘管拿去。”白名鶴很豪氣,王福臨長身一禮。“謝白大人。”
白名鶴卻一擺手:“這件事情,別怪本官小氣。白紙黑字,責、權、利要說清楚。特別是那大桑園之說,我回到合浦之後,就先給你們一百萬石粗米作保,三年之內,生絲十萬擔你們也要保下來。”
“白大人英明,有責任,有權利,再有分利之說。草民心服!”
事實上,大明這個時代,就是壞人都很講信用,更不用說視信用如生命的商人們了。不過白名鶴講的王福臨也理解,白紙黑字也只是一張紙,還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把責任、權利、義務、分利說清楚。
正應了那句,先小人後君子之說。
白名鶴擺酒請客,在酒桌上和王福臨談一些細節上的問題。特別是大桑園計劃,這個倒是不怕給官府交待,一來是的白名鶴這裡撐著,二來賦稅一文不少。誰也沒有辦法說什麼不對的地方。
主要講的是如何相互配合的一些細節。
末了,王福臨對白名鶴說了一句:“白大人,其實我知道還有一個地方有上好的錦。大明朝四大名錦,蜀錦眼下指望不上,他們雖然排名第三,但產量太少。蘇錦與雲錦,產地分別就是蘇州與南京,已經被白大人拉空了。還有最後一種,四大名錦排名第二的僮錦!”
白名鶴不知道這個僮錦出自那裡,至少他在大明還沒有見過。(未完待續。。)
ps: 今天會加更,哈,哈哈哈!
第125節 關門,放狗!【第二更】
“廣西僮族。大人剛才說過,廣西要是的十萬畝桑田。那就代表著大人一定知道廣西非常適合桑樹生長,只是僮錦大人可能見過,卻因為各地也有不同的稱呼,所以說大人一時間沒有想起來,也有人叫壯錦,也有叫桂錦的。”
王福臨只能幫白名鶴湊出一萬擔絲綢來,再多國內就會沒貨可賣。
白名鶴想要的,別說是一萬擔,就是十萬擔運出去之後都沒有多少,白名鶴雖然不敢喊一句,你有多少本官要多少,可大明現在的情況,就是存貨三年白名鶴也能一口給吃掉。
送走了王福臨,白名鶴又迎來了新的一批客人。
來自督察院的御史們,從進門開始,這些人盯著白名鶴的眼神就象是仇人。
“各位大人辛苦,先入席。”白名鶴很客氣的將人迎了進來。
“不用了,我們自帶乾糧,給碗井水就行!”為首的一位御史氣勢洶洶的拿出一袋餅,這正是後世那一句,涼水泡饃饃自帶,白名鶴這客請的只用花力氣打一桶井水了。
白名鶴還想說什麼,又一位開口大罵,可能因為情緒過於激動,方言太重,白名鶴竟然沒聽懂多少,還是另一位解釋之後白名鶴才明白,自己離京之前,真的把那位御史給氣病了,休息了足足一個月,這才能夠下床。
可是出了自己兒子逃避吏選這種事情,也是羞愧難當,自己辭官回家了。
這件事情。可是真正的結仇了。
又有一位跳了出來,拿出了一個奏本:“白名鶴。本御史也不是要彈劾你。但是有件事情你須講個明白。倭國足利義灰死在你的手上,他是足利義政的侄子。這件事情。倭國請堪使已經準備上書了。”
“請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