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那麼悲觀!”胡濙慢吞吞的應了一句。
這裡,幾位都是四朝老臣,和瓦刺人打交道也有足夠的經驗了。
那個冬天沒有足夠糧食吃就會死人的理論再一次被搬了出來,胡濙又說道:“去年,白名鶴鼓動三鎮下了狠手,平了河套。硬生生的讓瓦刺人去年沒有南下,估計他們死的人不會少,所以今年不可能不動。”
“各位前輩。”商輅年齡小,自然稱呼其餘人為前輩了。
“蒙萬歲常識,我成為內閣最後一員。說到瓦刺我反倒是認為,瓦刺可能會有什麼大行動。如果不戰,也沒有必要讓東部草原空虛,也沒有可能讓位高權重的也先次子去威逼利誘朵顏三衛,還有女真各部先一步進攻。”
“有理,也先是把這些人當棋子了。”
王文的意思可以用現代的話理解,就是炮灰。
“那麼,瓦刺人在那裡?”高谷也問了一句。
“武英殿都是國之棟樑,有幾位甚至資歷比你我都長,廢寢忘食不思辛勞的正在不斷的測算。我等對兵略不通,相信他們會找出瓦刺人的。反倒是老夫想建議御醫院派人照看,莫要為國事損傷一老,卻是不好。”胡濙說的在理。
只是御醫院的人怎麼照顧,這細節就不是他們操心的。
無論是東廠,還是內官都有辦法核實一位御醫是不是可靠,會不會洩漏機密。
內閣聯名寫了一份建議書,非公文類,而是一種普通的建議。準備往進送的時候,商輅問道:“這一份奏本,要不要問一下萬歲是否看過了。”
提到這份奏本,所有閣員幾乎是一個表情,苦。
結果眾閣臣一致決定,只提這次照顧老將軍的建議,那奏本的事情不提,也不要去催。這份奏本已經讓內閣十三臣難為的夜裡都在作惡夢,現在去催大明萬歲有什麼意見,這根本就在找不痛快。
事實上,大明皇帝真的在書房之中有些抓狂。
因為他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就是內閣都拿不出意見的這份奏本,已經反覆看了不下十次了,越看越是感覺為難的至極呀。
與理、與法、與情。這份奏本充滿著矛盾與衝突性,因為這一份來自漢中府與金州百姓聯名的彈劾文書。這百姓可不是普通的百姓,有致仕的老臣,也有當地的鄉紳。不是普通的窮苦平頭老百姓。
一府一州,彈劾了一位知府、一位知州、兩位布政使!厲害呀。(未完待續……)
PS:預存章節
第445節 不修路別當官
“大魏呀!”朱祁鈺對身旁的總管招了招手,然後把那份奏本推到了桌角。
大明的太監在最初的時候,有太祖立下鐵牌不得干政。可靖難的時候,太監為朱棣立下過大功,所以重用了太監們。
在大明,太監是否干政不是取決於政治體系,而是取決於皇帝的想法。
司禮監最初成立的時候,只是管經文的,其實就是從刻版與印刷的一個機構,轉變成管理古今書籍、名畫、手卷等的部門。一直到永樂朝才出現為皇帝代筆,管理印信等職務。真正司禮監成為大權獨攬的機構也是明中後期了。
魏少清是武人,雖然識字可未必看得懂奏本。
不過皇帝讓看,他就必須要看。
詳細的讀過一遍之後,魏少清說道:“萬歲,奴看過了。奴以為,都是為大明好,對萬歲進忠。”
這完全就是廢話,朱祁鈺看了魏少清一眼後才意識到,這位根本就不懂這些。點了點頭說道:“是呀,都是為朕進忠,所以才難以決斷。這樣吧,你去把成供讀找來,讓他看看,這事情總是要分個對錯出來。”
成敬很快就到了。
要說這奏本是怎麼一回事,就是漢中府與金州兩地計程車紳認為陝西省修路的計劃沒他們什麼事,所以認為布政司有瀆職之罪,而漢中知府與金州知州有不作為之錯。這四位官也上書了,內容倒也合理。
布政司有多少銀子,府、州有多少銀子!
修路可不僅僅是銀子的問題,這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陝西的勞動力因為打仗而很呼叫了許多,留下的人就算是修路也要有先後的區別。先把西安府這邊渭河碼頭修好,再把西安府往周邊二百里的六條路修出來,這已經是勞力、財力的極限了。
漢中那邊要翻山,這條路可不好修呀。
金州(後世的安康)這裡還好說,但也需要朝廷排程,讓他們先把路與河道修好。從襄陽那邊走,也是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