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的山上尋塊空地,將母親埋在那裡了。
爬上小路後,陶金想了想,一路上左邊似乎都是陡峭的山崖,於是順著山路向西找,終於選定了一個地方。距離出事地點不到一里,山路的拐彎處,有一塊空地,比較適合做墓地。
返回到出事地點,陶金與妹妹費力地將母親的遺體弄上來,抬到了那塊空地上。考慮到沒有挖掘工具,陶金決定讓妹妹守著母親,他則去尋找鋤頭或鐵鍬之類的農具。
陶金快速向西奔去,一口氣跑了三四里,視野突然開闊起來。原來左邊的山脈在此拐彎,向南延伸數公里後又轉而向西,與西面的大山匯合,從而形成了一個大約20多平方公里的小平原。小平原的西北角不規則地分佈著數十棟房屋,其它地方都是農田或菜地。
沒想到這麼快就找到了一個村莊,陶金的心情異常激動。他發現不遠處的地裡有幾個村民在勞作,就飛快地跑了過去。
此時大概是下午3點左右。正在地裡鋤草的村民發現一個男孩跑過來,起初不以為意。但當他哭著跪在田埂上時,他們才意識到這個男孩肯定遇上了什麼麻煩,向他們求助來了,於是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來到了陶金的身邊。
很快,村民們就從陶金的口中知道了陶母慘死、等待安葬的事情。其中一個三十來歲叫陶雄的村民說,絕對不能將陶母直接埋在地下。買不起棺材,那就用木板做一口簡易的棺材,這事由他去辦。並讓其他人先跟陶金去墓地,挖好坑後等他。
不到兩個小時,墳坑挖好了,陶雄用幾塊木板做成的棺材也抬來了。村民們拉開一直在陶母屍體上哭泣的陶金兄妹,把陶母的遺體裝進了棺材。陶金兄妹又趴在棺材上哭,聲音都啞了。在村民們極力勸說下,兄妹倆才呆立一旁,任由他們將棺材放進坑中。幾個村民迅速填土、拍實,一個圓錐形的墳墓出現在人們面前。陶金兄妹不由自主地撲了上去,沙啞的哭聲聽得眾人心裡酸酸的。
陶村人是善良的,極富同情心,他們希望陶金兄妹能夠儘快安頓下來,好好地活下去。
陶雄問道:「陶金,你對今後有什麼打算?」
陶金邊哭邊說:「我們現在無依無靠,不知道到哪裡去,不知道哪裡才是我們兄妹的家。」
陶雄說:「我們這個村子叫陶村,我叫陶雄。大家都姓陶,說不定五百年前是一家哩。明天上午,我就去找族長,將你們的情況告訴他,希望族長能同意你們兩個在我們陶村安家落戶。況且你孃的墳墓在這裡,掃墓也方便。」
聽完後,陶金拉著陶玉,「撲通」一聲跪下,同時給眾村民磕頭,感謝村民伸出援手,安葬母親,並真心實意地收留他們兄妹倆。
陶雄將金玉兄妹攙扶起來後,對他們說:「我看這樣吧,你們就先在我家住下。你們與我家仁兒和燕子差不多大,肯定玩得來。」
隨後,陶金、陶玉跟著陶雄來到了他家。
陶雄家有八口人:年過半百的父母、陶雄夫婦和四個小孩。老大是男孩,叫陶仁,比陶金大一歲。老二是女孩,小名叫燕子,與陶玉同年。老三也是女孩,叫玲子,8歲。最小的是男孩,4歲,叫陶義。
晚飯是一大鍋紅薯稀飯。陶雄知道金玉兄妹這天滴米未進,就讓他們先吃。
實際上,陶金兄妹頭天也只吃了一點點。實在餓極了的他們,眾目睽睽之下,很快就將陶雄一家人的晚餐吃掉了一半。
陶雄的婆姨見此情景,眼圈一紅,眼淚不禁流了下來:這對兄妹太可憐了!
然後起身走進廚房,又去煮紅薯稀飯了。
第二天,吃過早餐,陶雄就帶著陶金、陶玉出了門。找到昨天那幾個村民,然後就一起到了族長陶天佑家。陶雄先介紹了陶金兄妹的遭遇,族長深表同情,同意讓陶金兄妹留在陶村。經過協商,達成如下協議。
一、以最快的速度在村子西邊的山腳下,給陶金兄妹做一棟簡易的房子,建築材料、傢俱、炊具等生活必需品由族長和眾村民無償提供。
二、族長租給陶金三畝水田,頭兩年不交租,1918年開始交租。
三、白水河的北面,老虎山下,有一塊一畝多的荒地,給陶金做菜地。
四、陶母墳墓所在的竹林山上約20畝竹林租給陶金,頭五年免費使用。1921年1月,再由族長和陶金簽訂正式契約。
爾後,陶金、陶玉兄妹分別給陶天佑和眾村民磕頭,口中不停地說著:「謝謝!」
此後幾天,透過與村民的交談以及自己的觀察,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