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的軍隊,可謂是劉氏父子在益州苦心經營多年的成果,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即便是被劉璋一直信賴的張任,要想調動這五萬大軍,必須要有劉璋的調令才行。也就是說,張任名義上是兵馬大都督,但唯獨這五萬大軍,不是他隨意能夠調動的。
而被任命為中郎將的吳懿,雖然職位不高,但其身份地位,卻足以和張任平起平坐,因為他是很早就跟隨劉焉入蜀的將領之一,見證了劉氏從益州崛起的一點一滴,也參與了很多重大的決策,深得劉焉的信任,後來他的妹妹更是成為了劉焉的兒子,劉璋之兄劉瑁的妻子,除此之外,吳懿因為年輕較輕,和劉璋的交情也非常深厚,是劉璋可以託付生命的摯友。
與張任不同的是,吳懿雖然深受信賴,卻一直不喜歡拉幫結派,也時常將外人送來的禮物都拒之門外,正因為如此,劉璋對吳懿才越來越信任。
而且,吳懿的家室也十分顯赫,他祖籍陳留,其叔父吳匡當時在大將軍何進麾下為將,而那個時候劉焉是太常,而吳懿的父親當時則任職太祝令,正好在劉焉屬下,而且劉焉和吳懿的父親關係非常的要好。後來吳懿的父親病故,臨終前,將吳懿等人全部託付給了劉焉。劉焉入蜀時。吳懿帶著全家老小。連同叔父之子吳班的一家人,都跟隨劉焉入蜀,一直在劉焉帳下為將,後來在入蜀時,吳懿屢立戰功,逐漸成為劉焉軍中的一員得力戰將,並且深受劉焉的喜愛,更在劉焉的幾個兒子先後死於非命之後。要認吳懿為義子。
但還不等到吳懿被劉焉認為義子,劉焉先已經重病不起了,此事也就此作罷。劉焉死時,吳懿更是成為了託孤重臣之一,後來更是藉助東州兵的勢力平定了趙韙的叛亂。
後來,東州兵遭到排擠和冤殺,吳懿便暗中幫助了不少東州兵,收編到了自己的軍隊裡,經過多年的嚴格訓練,才和當地的蜀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五萬軍隊。
然而。吳懿卻從來都不願意涉足政治,不願意過多的去幹涉劉璋的事情。但每當劉璋要做出什麼瘋狂的決定時,吳懿總是出來阻止。
即便是勢力如日中天的張任,見了吳懿,也要客客氣氣的。但是兩人因為政見不同,所以也是明合暗不合。
張任是地地道道的蜀人,也是一位非常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其才能甚至要在吳懿之上,所以在他當權之後,便大肆排擠東州兵,大量啟用蜀人,而且權力燻心的他,還開始拉幫結派,勢力一度暴增。
而相反的是,吳懿本身就是外來人口,他始終忘記不了自己的特殊身份,還經常向劉焉、劉璋獻上建議,讓他們儘量任人唯才,不管是什麼身份,只要有才華就行。劉焉入蜀時,由於人才的缺失和蜀人的排外,劉焉接受了吳懿的建議,大肆發展東州兵,更讓吳懿組建東州兵,發展東州兵。那個時候,東州兵在吳懿的手中一度發展壯大,護衛著劉焉在益州的地位逐漸穩固。後來,也是因為東州兵自身的原因,其中的一些首領權慾薰心,甚至心懷不軌,想要推翻劉焉,吳懿發現這件事後,便果斷的上奏劉焉,並且設計殺害了不少東州兵的將領。
但是從那之後,東州兵便被一再打壓,不再受到信任,就連吳懿也受到了牽連,被貶為庶人。直到趙韙造反時,吳懿才被重新啟用,而那時,吳懿又重新利用昔日的威望,迅速的拉攏了一支兵馬,幫助劉璋平定了叛亂。
之後,劉璋感激吳懿的所作所為,便任命其為中郎將,負責統領兵馬駐守在青城山下,拱衛著成都的防禦。
從那之後,吳懿便一直在青城山一帶,逐漸發展壯大,盡心盡力的訓練軍隊,並且暗中招攬了不少東州兵,和當地的蜀人混合成為一支軍隊,幾年之後,這支軍隊便成為了益州的一支精兵。
但是,吳懿從此不再過問政事,對外界的人和事情也不聞不問,反而越來越得到劉璋的額信任。
青城山距離成都很近,張任騎著快馬,眨眼的功夫便到了青城山腳下的那座軍營。
這裡不是張任第一次,但每一次來到這裡,張任都要收起他在別人那裡的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因為主管這裡的中郎將吳懿,是一個非常不好惹的人。
張任從軍晚,他的主要戰績表現在對付張魯和平定南中的少數民族叛亂上,跟吳懿相比,他更年輕,更有才華。但是他得到的信任,卻始終沒有吳懿的多。
有時候他自己都很納悶,吳懿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夠讓劉璋對他如此信任。至少從始至終,張任還從未見過吳懿一面。
不管什麼重要的場合,吳懿一概都不參加,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