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們也不斷的學習電腦特效知識,與公司的電腦特戲人員不斷的交流。寶龍公司的導演們,不斷的告訴特效人員,他們需要什麼梓的效果,而特效人員,也不斷為了滿足導演的要求,進行著科技研發。
這也充分體現了,寶龍公司擁有自己的特效研究部門的優勢。
在歷史上,在90年代末,《泰坦尼克號》
刺激下,中國的導演們也紛紛追捧電影特效。
由於國內沒有世界頂級的CG特效工作室,所以只好向海外尋求技術支援。沒有駕馭CG特戲經驗的中國大導演,往往是臨時抱佛腳,為了特效而特效,結果將電影弄的一團糟。
現在,寶龍公司擁有了自己的特效研發團隊。公司大多數的導演,也都會抽空學習特效基礎知識,而公司旗下的大導演們甚至還會不斷與特效技術人員一起工作、溝通。
因為,溝通的次數多了,以及使用特效的越發的頻繁了。所以寶龍公司的一線導演,駕馭電影特效的能力,不斷的提升。
某種程度上,寶龍公司的導演運用特效的經驗,已經超過好萊塢的平均水平。
程小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電影的技術水平的進步,也是快速的。對於在電影中運用CG特效,如今的程小東,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算是一流的專家了。
(未完待續)
第344章 明報易主
在82年之後,金庸開始頻繁的在北京、倫敦等地奔波,對於《明報》的管理,已經逐步的淡出,在獲悉了張少傑最近外匯投資上,發了一筆橫財,便開始找張少傑談,表示有意將《明報》股權售給張少傑。
《明報》創立於59年,在香港的許多老牌報紙眼裡,這是一份比較新的報紙。但是,到了84年的時候,《明報》已經位居香港報業的龍頭。
香港幾乎每天都有小報社成立,也不斷有小報社破產。這些年,湧現過的報紙恐怕的數以千計,如今,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復存在。
《明報》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其實也是靠當年金庸每天堅持不斷連載《神鵰俠侶》,當時並沒有人知道,報紙的老闆查良鏞,和名聲赫赫的武俠大家金庸居然是同一個人。香港讀者都奇怪,最紅的武俠大神金庸為何會給一家名不經傳的小報紙獨家連載小說。
直到《明報》成為了香港報業的一匹黑馬之後,金庸和查良鏞是同一個人,才開始曝光出來。
當年金庸雖然靠武俠小說吸引讀者,但是這並不是他的理想,他是希望更多的讀者關注《明報》的頭條新聞,以及關注《明報》上的評論文章。在《明報》創立20多年之後,當年金庸所希望達成的目標,已經達成了。
由於《明報》中立的立場,使得發出了一些很獨特的觀點,深深的吸引了大量的香港社會人士關注。哪怕是不贊同《明報》觀點的其他政治立場人士,也成為了《明報》的讀者,久而久之,內地、臺灣的媒體,也不斷的轉載《明報》的文章。甚至,在海外,《明報》也開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現在的金庸已經不需要用《明報》來抒發自己的政治上的觀點了。在中英香港談判中,金庸以及作為香港社會中擁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人士參與這個歷史性的談判。甚至在未來,香港起草《基本法》的時候,金庸也會在法案上,書寫自己的政治理念。
甚至,由於考慮《明報》老闆的身份,使得金庸在政治上有點束手束腳。為此,將《明報》轉讓給自己信得過的人,也是比較恰當的時機了。
“《明報》在你手中,我比較放心。雖然,我知道,未來《明報》的發展,多半不再是以我的理想為方向。但是,少傑你的理想,卻是我所欣賞的!”金庸笑道,“過去,我給《明報》留下了一堆的個人烙印,原本,早期的《明報》讀者,都是為了看武俠小說找樂子的。我偏偏要將《明報》的方向,向沉重的時事、政治上拉。我也一直想,如果當初迎合讀者的想法,將《明報》朝著更娛樂、更輕鬆的方向引進,那將是怎麼樣的場景!”
張少傑笑道:“現在《明報》已經發展的很好了,關心政治、社會的,有版面給他看。
關心歷史、地理的,也是有的看。娛樂、小說,也都是有專門的版面。《明報》這個旗艦報紙,沒有必要進行大幅度的改編。改變的更多是《武俠與歷史》、《明報週刊》等等其他的雜誌。”
師徒兩人,在《明報》的轉讓上,顯得非常的隨意,沒有錙銖必較。金庸開出了5億港元出售其持有的65%明報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