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和美女抱在一起睡一晚,絕對也不會做壞事的。
真的,不信的話。
找個活色生香的美女來實驗一下,很快就知道真偽。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沒有實踐,就沒有評論的權力…..《明報》集團。
在80年代,香港的報業媒體的格局,依然是《明報》、《星島日報》兩強爭霸。其餘的《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信報》等等報刊,處於第二陣營。
《明報》雖然勢頭是比較兇猛的,金庸是從一個窮小子,身無分文的跑到了香港來創業。在50年代,還在給《大公報》當編輯,給《香港商報》寫武俠小說。
而那時候,有內地政府支援的《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已經是一流的大報紙,而胡仙繼承的《星島日報》,已經是香港的二線報紙。
金庸是真正的從無到有,自己創立了《明報》這家報刊集團!
當時,甚至是整個報紙大多數的文字內容,都是金庸一個人完成。誰也沒有想到,當年默默無名的《明報》在80年代,已經超越了《大公報》、《香港商報》等等老牌的報紙,成為了香港報業巨頭《星島日報》集團最為重視的競爭對手!
《星島日報》比較關注國際,新聞並不側重某一個地區。
而金庸的《明報》則是立足香港,緊密追蹤內地的新聞焦點,尤其是對於內地政治的評論,吸引了大量香港的知識分子的關注。事實上,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就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為信條。
哪怕是一名貧寒落魄的書生,也會滿腦子在想“如果我是廟堂上掌權者,會如何如何治國”之類的想法。
張少傑的《大國崛起》,指點江山,揮斥方道,總結全球近代史上一個個列強的興衰史。
當《葡萄牙篇》結束,進入《西班牙篇》
的時候。
整個香港已經有十萬多名讀者,密切的關注《大國崛起》這篇鉅著!
每天,寫《明報》寫稿,評論《大國崛起》的來信,逐漸從每天幾十遍,上升到幾百篇!
為此《明報》給《大國崛起》專門設立一個版面。
每天除了連載張少傑的《大國崛起》的正文。各類的相關評論,也是精選二十多篇,進行刊登的。
因為《大國崛起》吸引關注,《明報》的銷量也逐漸開始從穩定的18萬份左右,開始有序的增長。
連續刊登幾期《大國崛起》之後,發行量居然增長到了23萬份,躍居香港發行量第一大報的位置!
金庸滿意道:“沒有想到,張少傑這小兔崽子,寫了一篇《大國崛起》居然引發這麼大的反響!”
金庸手中的是幾份國內外的報紙。
中國國內的《人民日報》、《參考訊息》
中,也有關於《大國崛起》的討論。而海外的英國BBC,日本的《讀賣新聞》、美國的《紐約時報》也有一些的反響。
正是因此,最近《明報》的國際影響力,也開始不斷的躍升……“未來是年輕人的了!”金庸看了看《大國崛起》的原稿,桌邊擺著一份《明報》公司的15%的股權證明,名字一一赫然寫著“張少傑”!
明報集團在沒有成為上市公司之前的股權結構,一直是,金庸800A、沈寶新2001!
在90年代的時候,上市之後的明報,吸引了很多國際的傳媒巨頭的有意收購,出的價格都相當高。但是金庸為了保證《明報》是一份華人報紙,所以選擇的繼承人,也是華人資本。但是,在後金庸時代的明報,大股東不斷更迭,發展並不是很好。
在張少傑寫《大唐雙龍傳》,甚至是金庸收他為弟子的時候,也並沒有將張少傑放在未來《明報》繼承人的角度去考慮。
但是,現在的金庸心思越來越明確一一在未來,張少傑是《明報》集團的最佳繼承人!現在增送張少傑15%的股份,是讓張少傑適應明報的管理。
等到張少傑有實力買下明報,並且有實力支援明報未來發展,金庸也會起急流勇退,並有將這家報業集團,賣給張少傑的打算。
當然,金庸的打算,張少傑是完全不知情的……
(未完待續)
第137章 師恩浩蕩
“什麼?老師,您這是何必……”擺在張少傑眼前的是明報集團的15%的股權!
明報公司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