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和見識,缺乏僅僅是財力和威信!等到你能有實力接管明報,我肯定會退位讓賢!”
張少傑點頭道:“如果我接管《明報》,那麼我會保持明報的中立立場,而不是給任何政治勢力說話!當然,那時候,我不能保證《明報》還是現在這種嚴肅的風格。我接管的話,可能會更輕鬆,更娛樂,更給大眾讀者服務,而不是為知識分子服務…..”
金庸笑了笑道:“隨你了!反正等你接管之後,我就退休享福,與好友下下棋,飽覽祖國河山。更多的時間研究一些學術,翻一翻故紙堆,將前人的一些寶貴文化,重新讀解出來。”
張少傑知道,其實金庸是想從《明報》脫身,其實是想到內地活動一下,看看能不能尋找一些參政、議政的機會,至不濟也參與個作協,到作協開一開會議,過一把官癮…,,金庸對於當年落選外交官,還是耿耿於懷的。
不能在政府,謀取一官半職,對於傳統文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遺憾。
一般中國的傳統文人兩大主流理想一一第一的能上任做官,第二是青史留名!
也許,當年的北京政府當局,聘用了金庸做外交官。那麼,世界上就多了一個積極忙於外交的老外交家,而就不會有一代武俠宗師金庸大俠了……《明報》公司的員工們,並不知道。
報社多年沒有改變的股權結構,已經發生了首次的鉅變!
以前的《明報》集團,金庸80%股權,沈寶新佔據20%的股權,兩人合作也算是珠聯璧合。
金庸的強項的管理編輯部,負責文字的稽核、編輯。而沈寶新是商人出身,《明報》的發行銷售,一直是沈寶新全權負責。
現在明報公司的股權,變動之後。
金庸佔650k的股權,依然是牢牢掌握《明報》集團控股權的大股東,沈寶新20%股權佔據第二股東,而新的股東張少傑擁有15%的股份。
暫時而言,金庸、沈寶新在《明報》的地位,以及負責的工作,也是沒有多少的變動。
不過,張少傑擁有150'6的股權,並且還是金庸指定今後的《明報》繼承人,所以對於《明報》集團的各種業務和發展方向,也開始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現在《明報》在傳統業務的上的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報紙的讀者數量增長潛力有限,廣告的收入雖然一直在持續增長,但是僅僅是受益於香港經濟景氣,廣告費不斷提高而已。傳統業務增長乏力,要應對未來行業發展,明報必須在保持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開拓新的市場領域!…..”股東會議上,張少傑初次的表達自己對於《明報》發展的建議。
張少傑第一次發言,就高舉開拓創新的主旨,顯得非常年輕氣盛…..沈寶新頗為不屑:“少傑賢侄,你還是太年輕了,雖然你能寫出很紅的文童。但是,報紙的經營能力,你還差了點!我做報紙有20多年了,看到太多的報紙因為標新立異,做不下去!而我們的明報,卻從一份報紙,發展從7份報刊……”
“《明報》佔據主流的新聞市場,《明報週刊》牢牢的佔據娛樂報刊的首把交椅,而《武俠與歷史》也是香港的小說雜誌中賣的最好的!專業的武俠小說雜誌,那是我們首創的,後來《武俠春秋》、《武林》、《武魂》
之類雜誌,都是模仿我們的。《明報週刊》也是香港專業的娛樂媒體,能夠賣25萬本,比《明報》本身的發行量還要大…,,我們一直在創新,從沒有被超越,也不是你們認為的老古董…張少傑看著沈寶新老氣橫秋的指責,搖頭說道:“沈叔叔,我並沒有認為《明報》過去的經營有錯誤。相反,我很贊同這些年《明報》的穩打穩紮!不過,這些經營,都是作為傳統的報刊媒體而設定,如果我來做《明報》。那麼,媒體本身僅僅是一個釋出內容的平臺!更大的價值是內容本身,我們有必要將內容真正價值挖掘出來!”
金庸、沈寶新聽聞張少傑胸有成竹的應對,不由好奇,他葫蘆裡面到底賣的什麼藥?
(未完待續)
第138章《明報》轉型(第一更)
“哦?少傑,你說說看,如果有意思,我會支援你的!”金庸表態說道。
沈寶新也是難得的點頭,道:“好!如果你確實有一點貨,我也支援你的!”
有老師金庸的支援,第二股東沈寶新也是洗耳恭聽。
“大家都應該對臺灣的瓊瑤並不陌生吧?”張少傑忽然笑了笑。
沈寶新頓時不樂意道:“雖然我對瓊瑤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