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孔植的親筆致歉信後,秦放鶴和阿芙也算放了心。
朋友易得,知己難求,若兩家因此事鬧翻,才是真的得不償失。
好在孔植那孩子大事上不糊塗,孔姿清夫婦也是明白人。
秦放鶴也重新將全部精力投射到政事中去。
自天元四十九年十月,女帝陳芸自盡,交趾迅速陷入內亂,戰火四起,百姓和部分無心應戰的底層士兵紛紛逃竄。有的就近遁入西部吳哥,剩下大部分則在大祿有意無意的引導下,自東、南、北三面,分別從水路和陸路逃入大祿朝避難。
截至天元五十一年初,據負責接收難民的雲貴、兩廣初步統計,交趾難民已逾十萬。
幾省根據朝廷指示,第一時間將難民統計造冊,根據年齡和特長徹底打散,分別運往各地的礦山、荒野等處開礦、開荒,極大緩解了領土急劇擴張後帶來的勞動力短缺。
可能這些活兒都算不得體面,但大祿朝境內沒有戰火,他們不再需要繼續以前朝不保夕的日子,這就夠了。
為進一步安撫人心,消除隱患,朝廷頒佈法令,承諾只要他們用心勞作、學習漢文化,三年考察期滿,合格者可分步分批授予大祿合法公民的身份。
這些交趾百姓已經親眼見識了大祿的繁華、強大,聽了這個,原本還有些忐忑的心瞬間安穩下來,立刻就開始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也沒空想別的了。
與此同時,託內部穩定和玉米推廣的福,自天元四十五年起,大祿迎來第一波真正意義上的生育高峰,人口激增,如今已然逼近九千萬。
其中大規模蒸汽機械的應用,完全適應了北方定字五省廣袤的農田和草場需求,戰馬、牛羊等畜牧業和家禽飼養業也同步展開。
這是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所有人都歡欣鼓舞,但秦放鶴卻還是覺得不夠。
不夠,真的不夠。
當外部環境和物資條件滿足一定條件,人口增長會從緩慢爬坡驟然轉為幾何倍數激增,對糧食等生產生活物資的需求也會隨之激增。
說的簡單點,原本一個村子有一百人,十位育齡婦女,世道艱難時,可能一年只能養活一個孩子,總人口從一百到一百零一,新增需求微乎其微。
但現在日子好過了,一年可以養活十個孩子,那麼就一下子多出來十張嘴。
然後這十個新生兒之中有五名女嬰,十八年後,她們也陸續生育,若原本的長輩還在生育期,可能一年就會增加十幾、二十名嬰兒!
同理,越往後,基數越大,年均增長人口和需求就越大!
以如今的作物產量和生產力,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嗎?
以如今作物的品類和品質,能抵擋住可能發生的天災和病蟲害嗎?
所以天元五十一年六月,秦放鶴挑了個時間,在內閣例會上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胡靖就笑,輕飄飄道:“子歸啊,未免有些杞人憂天了吧?”
去歲中秋過後,董春終於在八十二歲這年的尾聲順利致仕,功成身退。
天元帝萬分不捨,贊他一生勤勉謹慎、教導有方,加封太師銜。
這個頭銜不僅是對董春本人的肯定,還是對董門上下謹小慎微的褒揚。
當月,胡靖晉首輔,掌戶部;尤崢管吏部,柳文韜任工部尚書,又使秦放鶴管兵部。
餘下的刑部和禮部,則分別由這兩年陸續補進來的卜溫和候元珍擔任。
兩人都五十來歲,身體健康,若順利、不犯錯,怎麼著也能頂個幾年。
卜、候二人新到,資歷最淺,也最謹慎,聽了這話權當沒聽見,只埋頭喝茶。
胡靖說這話,其實隱隱有些不快。
他剛升任首輔,又逢好時候,下頭的人歌功頌德都來不及,哪兒有人上來就說什麼莫須有的隱患?
這是在教他做事麼?還是暗指他思慮不周?
尤崢與胡靖有私交,如今升次輔,聞言便笑道:“年輕人,有幹勁是好的。”
又對秦放鶴溫和地說:“心繫萬民自然是好,不過凡事以鬆弛有度為佳,莫要繃壞了。”
說罷,他又笑著勉勵,“我等都老了,日後還得指望你們這些年輕人吶。”
乍一聽,不過是個心疼後輩的老好人,又不爭賢妒能的,可……
柳文韜聽了,就在旁邊打圓場,“瞧這話說得,您如今面色紅潤,越發保養得好了,哪裡就犯得著說這些話。”
尤崢聞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