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中等以上軀體疾病的微乎其微。在日益發達的社會中心理健康遠比生理健康要重要,按照衛生部的調查,在一般人群中,抑鬱症的比例大概是6%~8%。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對人的危害更大。給大家看一個圖,為什麼說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中安身立命,堂堂正正地成為大寫的人,這就需要紮根大地,基礎穩固才能把人立起來。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沒病沒殘是身體健康的一個方面,還要看體態、體能。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太胖而發愁,胖增加了心臟的負擔,危及健康,同時會影響到個人的自尊,容易產生自卑。體態、體能、體型都是健康的重要標準。心理健康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實際的能力,包括我們存在但是還沒有被開發出來的潛在的能力。現在講創新能力的開發、潛能開發非常重要,每個人蘊藏著大量潛在的能力,需要開發出來,每個人很難估計自己的能力大概有多大。給你一定的崗位、機會,你潛在的能力可能發揮出來。如果不去開發潛能,到人的生命終結的時候,很多潛能沒有發揮出來是非常遺憾的。非智力因素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性情,包括個性、情緒、動機、需要,等等。
日本的一個主持人乙武洋匡,他有一本自傳體書叫《五體不滿足》。只把關注的焦點落在他臉上你會很喜歡這個人,這個人笑容很燦爛,長得也很帥。我以前做成膠片,擋住下面只讓學生看這個人的臉,問學生覺得這是什麼樣的人,學生會說“陽光男孩”、“帥哥”、“燦爛的笑容”,好像很自信,很有追求,很有力量,很充滿希望;把下面拿開,越看心越沉重,越看越難過,因他沒有胳膊沒有腿,是個重度肢體殘疾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擁有一個健康的大腦,擁有健康的心靈,擁有健康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他正常的心理,他在軀體殘疾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成為不同凡響的人。他是全校英語口語演講第一名,他不因為自己肢體殘疾而讓人同情、憐憫,去照顧他。像他這樣能夠靠自己的實力考進大學,說明他很聰明、智慧。他並不因自己身體殘疾就蜷縮在房間裡埋頭讀書,他性格很開朗,很樂觀,他參加很多的社團很多的活動,他的同學說平時和他在一起都不覺察他與我們有什麼不同,惟一是在運動的時候才覺察他和我們不太一樣。他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五體不滿足》扉頁的照片是他剛從大海里游泳上來時候的照片。他以車代步打棒球(在日本,打棒球的男孩子在同學當中是非常有面子的,棒球運動員是男孩子心中的英雄),他和同學一起打棒球。一般人做到的他做到了,我們做不到的他也做到了,他有毅力,而且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出生後就是殘疾,醫生怕他的媽媽看到孩子出生後的樣子暈過去,所以準備了氧氣瓶、急救包。他媽媽看到這樣一個殘疾孩子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我的孩子,終於見到你了,讓媽媽想死了。”他在自傳上說他媽媽看到他後決定要用心用愛好好養育他,要把全部的愛給他。他成長的過程中有父母、老師的愛。他沒有上特殊的學校,都上普通的學校。他到北京來簽名售書,用臉和殘缺小臂夾著筆簽字。當記者採訪他對未來有什麼憧憬,是否想成家想找個什麼樣的女朋友時,他很奇怪,他說:“我是一個正常人呀。”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不正常的人。男孩子追求時尚喜歡穿名牌,雖然他沒有胳膊,但他有很多名牌的毛背心。他也有夢想,他夢想的女朋友是性格溫柔,身高一米六,可以工作,但不要太忙,因為要照顧家庭。如果一個人身體存在缺陷,但只要有健康的心態,就可以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不便,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比如張海迪,沒有上過一天學,靠自學讀到博士,她一直不斷努力,不斷經營自己的生命,相信自己是塊金子就會發光。但如果心理不健康,身體是健全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智力不健康叫智殘,白痴、傻子會有成年人的體態,但智力永遠停留在兩三歲小孩的階段,一輩子要靠別人照顧,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的人;另一種是出現精神疾病,人格扭曲、人格分裂,這樣的人可能一輩子很難適應社會。如果一個人心理很堅強,能夠適應社會,便有在逆境中不被打倒的毅力。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樊富珉:健康文明從“心”開始(5)
鄧亞萍,是奧組委的官員,現在已經在劍橋大學讀博士。一般人認為她從小打球缺乏系統的文化知識訓練,將來只能當教練搞經營。但是鄧亞萍克服了身材的缺陷打乒乓球,最後打到世界冠軍,憑藉自信、拼搏,不僅僅成為世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