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健康標準是比較全面,但不是很好記,因為描述得不是特別規範。
第一條標準是有足夠的精力,從容不迫應付日常生活、工作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疲勞和緊張。這講的不是身體的指標,不是身體的狀況,這更多的講的是心理,精神飽滿,朝氣蓬勃,處事樂觀,態度積極,勇於承擔責任,大事小事不挑剔。在健康的指標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在整個健康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身心是否健康,用“五快兩良好”來概括和總結:“五快”是快食、快言、快便、快語、快行,“兩良好”是指良好的個性、良好的人際關係,前五個是身心健康的共同的指標,後面更突出的是心理健康。十五六年前我在日本留學學習心理諮詢,當時老師讓我們去讀心理健康的標準,因為心理學的目標是要促進每一個人能夠自信、自立、自我確定,同時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維護心理健康,我們讀了很多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說法,越讀越糊塗,老師告訴我記住六個字:快食、快言,快便。當你得抑鬱症,精神出現嚴重衝突、焦慮、矛盾、困擾、孤獨、寂寞,你會吃什麼都不香,什麼都不想吃,睡覺的時候難以入睡。排洩很重要,不管是拉肚子還是便秘,都是身心狀況不好的表現。快語、快行不是簡單地說的是速度,而說的是一種狀態,“快行”說的是動作協調,做事情很流暢、自如。良好的個性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應社會首先必須要有人際關係的適應。現在有新的概念叫“啃老族”,英文叫“NEET”,是三種狀態、“三不”狀態。這些人文化不低,受過很好的教育,到真正踏入社會時,因為學校的教育和社會有區別,發現社會的環境與學校不同,不能適應社會,不能和領導同事協調關係,自己承受不了就不工作,回到家裡吃老的,喝老的,用老的,這叫“啃老族”。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世界各國都有這種“啃老族”。這些人不是不聰明,他們有很好的學歷,甚至不乏名校畢業,但他們不能適應社會,走入社會後發現工作壓力太大,任務太重,不能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去年美國一家諮詢公司曾經調查了21個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的負責人,問他們中國的畢業生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的狀況,總的結論是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2006年是430萬畢業生,今年是495萬,是大國但不是強國,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能夠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並能夠獲得工作機會的人的比例最多不到10%。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一些地區的貧困程度和發展狀況連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都達不到(印度是貧富差距非常大,發展很不均衡的國家,但印度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同樣是在亞洲,同樣都是大國),印度畢業生能夠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比例至少是25%。中國最多不到10%,差距很大。那我們差在什麼地方?他們概括了幾點:第一是英語。我們從小就學英語,但對語法摳得太厲害,語言最大的功能就是溝通,我們平時說話也有很多錯誤,重要的是別人要能聽懂,學了很多年英語卻不會說、不會聽,就不能讓工具發揮作用。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開國際會議時印度專家發言是用英語,印度很多的教材都是英文的,英語應用能力確實比我們強。第二是實際技能,最重要的是人際溝通交往的能力。人要發展並不取決於有多聰明,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和別人溝通,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在成功中要佔到70%~80%,遠比學位、學歷重要。如果能和各種不同的人相處,尤其在國際化時代,到跨國公司去工作,有不同種族的人,要和不同的人相處,要能夠理解別人與你的不同和差異,尊重別人與你不同的地方,聽進不同語言的意見,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天天都有文化、觀念、表達的衝突,就無法做好工作。這幾點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是否有協調的人際關係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樊富珉:健康文明從“心”開始(4)
我們說在現代社會身心健康都很重要,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世界衛生組織前幾任有一個總幹事長有句名言:“必須讓人們認識到健康並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健康是“一”其他是零,如果沒有“一”,財富、地位、金錢等等都沒有意義了,只有“一”立住了,後面的東西才有它的價值。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為數更多,危害更烈。”我們去醫院問藥求醫,我們覺得自己不健康是因為身體的狀況,事實上心理疾病遠比生理疾病要多。透過我們對大學生的研究,大學生中有中度心理狀況的佔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