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時期,中國人的真實收入翻了幾番。
最後,不僅收入的“量”有鉅變,而且在生活內容和品質上也有鉅變。乾隆時期普通人的消費開支中,75%的錢都花在食物上
,這是為了生存、填飽肚子,等於一天忙到晚就是為了活下去。而今天北京人的消費中,只有30。5%花在吃上面。更何況,今天許多
消費品是240年前所沒有的,比如手機、腳踏車、汽車、火車、飛機、電腦、電燈、電視,等等。當年,在全中國,乾隆皇帝可能生活
得最舒適,但再怎麼舒適,在夏天他沒有空調,在冬天沒有中央暖氣。即使有8個人、16個人給他抬轎子,也遠比不上今天坐轎車那麼
平穩。
空調技術和交通技術也使我們的食物結構不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南方人不用等到秋天、冬天才能吃到蘋果,北方人也不
用等到夏天去了廣東才能吃到荔枝。1986~1990年我在耶魯讀書期間,有一位廣州來的同學,他每次拿起蘋果就流淚。因為在2
0世紀8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他母親生重病住院,一天突然間她只想吃蘋果,而且非要吃不可。他這個孝順兒子在大夏天,跑遍整個廣
州城都沒能找到蘋果。這件事給他留下了一輩子的遺憾。可是,在今天的中國,不要說在廣州,就連全國各地的小鎮上,不管是夏天還是
冬天,都能買到蘋果,未來的孝子不用再為找不到蘋果而痛苦了。資本全球化的意義不只是在於收入增加,而且大大擴充了生活、消費的
種類與空間。
為什麼財富創造能力變遷這麼大?
看到過去200多年的變遷,我們會問:到底是什麼使人的生存能力、財富能力發生如此大的跳躍,實現了此前幾千年所沒能完
成的事?又為什麼即使到今天還是有的國家富;另一些國家窮?財富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些問題正是本書想回答的。我想,可以從三個維
度來理解財富能力的變遷。
首先是“深度”。這體現在單位時間所能生產的東西上。比如,原來手工做襯衣,可能要一天多時間才做1件,但是,現在透過
機械化生產,加上流水線式的勞動分工和批次製衣,平均一個製衣工人一天能做好50件以上。原來在南方的糧食、蔬菜生產,一年只能
種兩季,現在有了溫室技術,同一畝地一年甚至可以種20季蔬菜。雞蛋、肉類的生產速度也因機械化和現代技術而大大加快。科學技術
對生產能力、財富能力的推動力是以往談得比較多的話題,這裡就不多說了。這方面發展的起始點一般認為在1780年左右,即首先在
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
歷史與財富
自序(1)
財富是個永久的話題。在我的老家湖南,農民每天早出晚歸,甚至把老少留在家鄉,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日復一日,一年到頭就
是為了一份餬口的收入,沒有剩餘財富,在溫飽的邊緣上活著。在世界另一個半球的美國,蓋茨每天也早出晚歸,但他不僅吃住都不愁,
而且他的財富超過500億美元,即使他什麼都不做,每年的投資收入也可有50億美元或更多!財富水平為什麼這麼千差萬別?難道剝
削真的是貧富差距的根源?今天的世界裡,勤勞是否還是財富與收入的決定性因素?是否還“勤勞致富”?如果不是勤勞,那又是什麼呢
?—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過去人還是現代人,只要進取心是人之本性,財富話題總會令人著迷,也永遠會令人著迷。在這本書中
,我們就談財富這個話題。
今天,人類創造財富的能力的確是史無前例的高。按照經濟史學家Angus Maddison的估算,從公元元年到188
0年,世界人均GDP從444美元(以1990年的美元為基準)到900美元,花了1
880年才翻了1倍;而從1880年到1998年的短短118年裡,世界人均GDP卻翻了5倍多,從900美元上升到5
800美元。中國的經歷也類似,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間,中國人均GDP從450美元上升到530美元,近2 000年沒變!
儘管從那以後中國社會動亂不斷,但隨著晚清洋務運動的深入以及資本全球化對中國的滲透,1978年之後的改革開放,工業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