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反正誰也看不見、誰也無法管得了誰。這就是野蠻與專制在世界各國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持續了幾千年的緣故。
但今天不一樣了,一個國家的行為已經不能我行我素,飛機、汽車、輪船、鐵路,還有網際網路、電視、電話把世界每分每秒都連
在一起,任何社會群體受壓迫時,其他國家的人看到以後即使不想管良心上也很難過得去。中國必須參與全球化,我們的很多變化實際上
也是全球化影響所致的。今天跨國交往的速度與成本,通訊容量與速度都是幾百年前無法相比的。有了這種層面的國際交往,經濟一體化
、生活方式的趨同、觀點意識的趨同,這些趨勢無人可擋。雖然許多人拒絕承認這些趨同,但事實上這些趨同都在發生,看看你每天用的
、行的、住的,甚至吃的,有多少保留了200年以前的原樣?有什麼沒有受到外來東西的影響?這些是“用”的、是硬體,那麼軟體、
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呢?其他不說,我們的辮子沒了,洋務運動後出現的種種意識形態差不多每一種都是外來的。這些都是有利的,關鍵
看我們怎麼面對這些觀念的引進。過去100多年,在“西學為用,中學為體”思想的指導下,以為全球化帶來的東西真的像超市買菜一
樣,你只挑你想要的東西,結果如何呢?結果是我們中國過去一個多世紀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怎麼也沒弄對。這些血的教訓已經告訴我們
:你要麼就不要碰全球化,要麼就得一籃子收,是套餐。
我們也要反思現有的一些政策,比如人為地使用者籍制度對勞動力的轉移加以限制,對投資流向的限制,對某些產品或服務的價格
壟斷,等等,這些都妨礙了我們國內經濟的一體化。倘若國內經濟沒有做到全面的一體化,又怎麼可以合理配置資源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呢?這些年建設的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系統使我們在硬體上已達到了國內一體化的要求,但在軟體和制度設定上還需要改進。美國在
19世紀初農業人口占95%,但到1900年降到了20%左右,我們可以想象這對於經濟的推動力有多大,這都是其國內經濟一體化
的後果。這對我們今後經濟政策的制定應有所借鑑。
開放與財富
晚清中國為什麼沒能成為“世界工廠”?
今天的世界跟過去不同,也可以表現在其他方面,比如說,中國今天能吸引大量的外資成為世界工廠,但晚清、民國時期卻不能
,為什麼呢?晚清時期中國人口也多,人力成本也很低,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可能吸引大量的外資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原因之一是在1
00年以前,整個世界的技術環境與工業佈局跟現在大不一樣。首先,100年前製造業正在興起,也是歐美的優勢,它們主要的比較優
勢就是機械化大生產,中國想憑藉低廉的人力成本取代這樣的優勢是不可能的,在當時還沒有哪個西方國家願意將大工業搬到中國或其他
國家,因為它們自己還沒有掙夠錢,並且那時的工業技術還沒有全球統一的標準。所以,當時的洋務派雖然理論上也可以透過中國低廉的
人力成本換取工業化的程序,但那時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中國勞動力的技術訓練也有限。再有,當時工業品的全球運輸成本很高,這也
造成了中國那時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工業地位。另外,我們要理解為什麼當時的英國要擁有世界第一的海軍。正如《從世界變遷談中國的
崛起》一文所談到的,因為那時的世界秩序基本由武力維持,國際化的法治還沒有根本的發展,英國在海外有那麼多的經濟利益就必須有
強大的軍隊保護。而當時的中國要發展大工業、走英國的道路,也就需要同樣強大的軍隊為可能分佈全球的貿易利益保駕護航,這在當時
怎麼可能呢?雖然洋務運動使中國軍隊開始向近代化邁進,但這離保護海外貿易的要求還相去甚遠。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為什麼當時
的中國沒有像今日中國這樣成為世界工廠。我認為,雖然清政府的腐敗也是重要原因,但也因為他們沒有今日中國所遇到的機會。
我們以往總善於縱向地比較不同時期政府的好壞,於是常常得出結論:1949年以前的中國之所以落後捱打,就是因為清政府
和國民政府很腐朽。這一結論本身肯定是對的,但這種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