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停滯甚至關閉。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阿克洛夫,其最主要貢獻是他在1970年發表的《檸檬市場理論》一文①。他的基本論
點是,如果舊車交易市場的資訊混濁,讓買方無法分辨“好車”和“壞車”的話,那麼在舊車市場上不管是好車還是壞車,買方願意出的
價格就只能基本一樣。如果長此以往,那些有“好車”的人自然就不再願意參加這種混濁市場上的交易,會選擇退出市場,使市場上剩下
的舊車只能越來越差。看到這一局面後,買方願出的價格當然只能越來越低,迫使那些有“較好車”出售的賣方也選擇退出市場。依此下
去,到最後舊車市場就會無人光顧。這種“逆向選擇”過程最後只會促使市場關閉,而不是促使其發展。
汽車市場與證券市場相比,雖然都面對著資訊混濁和“逆向選擇”的可能性,但前者的交易雙方資訊不對稱程度遠較後者的要低
,因此對制度機制的要求也低。這就是為什麼製造業在中國也可以發展(更何況製造業能最好地發揮中國的勞動力優勢),而證券市場在
中國則發展艱難。
下面我們重點分析第三產業的發展是否真的對新聞媒體的自由度、對法治有這麼強的依賴性。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首先在2–
7中把107個國家按其1990年的新聞自由程度分成三等份組②。之所以根據新聞自由程度將這107個國家分組,是因為媒體報道
的自由度最終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資訊環境的可信度、客觀度和完全度。一般來講,媒體言論權受到的限制越多,它們就越會只
報喜不報憂,願意收集資訊的程度和範圍也都將大打折扣。結果是,一方面市場參與者能得到的資訊的失真度與片面性就越大、客觀性就
越低;另一方面虛假資訊的可能性也越大,那種社會里市場資訊的混濁程度只能越高,到頭來,以無形產品(服務)為交易物件的第三產
業在那種國度裡就越難發展。
2–7?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依賴於開放的新聞媒體
2–7給出在2002年時三組國家的第三產業佔其GDP的平均比重①。一般講,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越高,說明該國的
第三產業越發達。由2–7可見,新聞媒體最自由的國家其第三產業也最發達(平均佔GDP的62。39%),媒體最不自由的國家其
第三產業最不發達(佔GDP的48。49%)。
為了進一步依靠107個國家的資料驗證我們的命題,我們再以1990年的新聞自由評分、1990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