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尺長,張生買來送紅娘,紅娘開啟扇子看,上面雕起十數行:一畫桃園三結義,二畫韓信追霸王,三畫呂布戲貂嬋,四畫磨房李三娘,五畫紅娘通書信,六畫張生跳粉牆,七畫天上七仙女,八畫仙人呂洞賓,九畫九龍來戲水,十畫童子拜觀音。畫了日頭又畫月,月裡沙柁樹一根。”的確,李坑的主人都是農民,他們骨子裡堅守著傳統,古樸已成為一種生活狀態。難怪,有位少年端坐在臨巷的小屋裡看書,四壁掛滿字畫,桌上擺著文房四寶,而怪怪的木桶椅子,腰間開著口,裡面塞滿了書,其情景,儼然是一幅古人讀書圖。也難怪,溪口引進的那幾條遊船,生意清淡,有位船伕居然在打瞌睡。

李坑也恬靜、安祥、快樂。它依山傍水,田壠青翠,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溪裡滿是兩岸房子的倒影。溪上空架滿了小橋。溪水歡歡地流,水草被拉得又細又長,小魚竄來竄去,一撥又一撥。溪埠頭,有婦女在洗衣裳,水被撥弄得噼啪作響。臨溪的民宅,陰涼處,石階上,不時見到三兩個老人,坐在那兒聊天,夾有呵呵的笑聲。我看見,有三個小孩撲在木板橋上釣魚,沒有釣竿,只有釣線和釣鉤。還有,幾個頑童在跳水,又喊又叫,其中有光屁股的,他們愛在橋上先來一個側身翻,然後栽下溪去,於是,溪面上水花四濺。遊客們在溪畔搶位子,爭著拍照。他們眼中的李坑,自然是世外桃源,而收穫的,自然是古風盎然的詩。我就拍了許多這樣的詩。

婺源的江灣村也經典,它幾乎是李坑的翻版。不過,江灣是*的故里,多了幾分神秘。*的祖宅,大塊已荒廢,園子里長滿野草。村裡沒有錢重建房子嗎?不是,只是時間未到,抑或留個故事,想與歷史掛鉤。村北首有座山,山腳有一溜綠地,稱龍脈,上頭蓋了長廊。長廊仿古,用料粗,蓋得結實,只是樑柱上,光禿禿的,少了雕刻的名堂,從這一頭走到那一頭,百把米,有點乏味。為什麼不雕些故事呢?也是時間未到。村裡建有江氏宗祠,還有牌坊、戲臺,都是仿古產品,頗有氣派。廣場很大,站在那裡留影,人顯得很渺小。導遊在宗祠裡說些什麼,我沒有聽。但我知道,她肯定會演繹這首民謠:“黟縣蛤蟆歙縣狗,祁門猢猻翻跟斗,休寧蛇,婺源龍,一犁到頭績溪牛。”自然,在古徵州六縣中,婺源屬龍,是最有名堂的,而這條“龍”就潛在江灣,江灣了不得!我站在宗祠“永思堂”正前方,孤零零的,朝大門外看,想象今後的熱鬧,眼前晃晃的,彷彿全是人,全是香火。我忽然明白,江灣完全是農民的作品,講風水,講排場,講光宗耀祖,而在求神祈福方面,特別有耐心,有期許。因此,江灣留有許多伏筆,好戲在後頭。

婺源好看的地方還很多,比如清華廊橋,比如大鄣山臥龍谷,比如鴛鴦湖、月亮灣,它們單挑都有實力。特別是清華廊橋,長一百七十米,寬七米,它是宋代廊橋的絕版。其橋下的碇步,一百多級,拾步而過,流水淙淙,耳邊迴響的全是田園牧歌。廊橋又名彩虹橋,古代學子們進京赴考,或金榜題名,仕子們離鄉赴任,徽商們出門遠行,都要經過這裡討口彩。婺源所以名人輩出,文風鼎盛,“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當地人都說,這全是借了廊橋的彩。什麼叫農民意識?什麼叫耕讀文化?廊橋是面鏡子,這正如它的倒影,深邃、堅韌而永遠。我注意到,不論在廊橋,在臥龍谷,還是在李坑,在江灣,水都很長,都很旺,而水中的紅帥魚,隨處可見,它們真的很帥,總是頂著水流,停在水中,像蜻蜓一般瀟灑。自然,婺源擁有如此靈性的水,難怪土地滋潤,田莊景氣,農人怡然,書香四溢;難怪站在水碓房裡,聽水車嘎嘎轉動的聲音,我腦子裡滿是舂米、搗年糕的景象,而心中湧動的,不僅是成片成片金黃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的映山紅,更有那嘹亮而綿長的山歌和田歌……

都說婺源是中國最美的鄉村,是中國最後一個香格里拉。我卻說,婺源是農村,農村在婺源。你想看農村,想看真正的農村,想尋找農村的根,想重溫農村的夢,那就去婺源吧。

二○○七年七月十日於樂成馬車河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種感覺

上個月,我南下采風,去了武夷山。武夷山留給我的印象是,又割切又清爽。

說它割切,時令已是初冬了,山依然蔥鬱,水依然豐沛,一副青春相。更造化的是,在“九曲十八彎”的中段,兀地矗立起一座天都峰——水耐玩,山耐看,都齊了,而且佈局恰到好處。一線天也怪,石頭裂開一條縫,人鑽進去,得打手電,腳下高高低低兩百來步路,瘦子吊著膽,胖子緊起一身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