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據此,也有一位清代的學問家陳僅(1787—1868)在《竹林答問》中點評:“太白《宮中行樂詞》諸作,絕似陰鏗,少陵之評,故非漫矣。”
常言:詩品見人品。陰鏗身在南朝,卻不乏魏晉文士那種曠達不羈的真性情。《南史》記載:陰鏗任湘東王幕僚,有一年隆冬,與賓客杯籌相錯,飲酒取歡,忽見一位“行觴者”(僕人)十分辛苦,便斟上一杯熱酒送予他喝,在座者有人笑話陰鏗,他正色而言:我等“終日酣酒,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陰鏗醉酒非醉,大有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氣度。沒想到,不久侯景作亂,“鏗嘗為賊擒,或救之獲免。鏗問之,乃前所行觴者。”可謂無巧不成書! txt小說上傳分享
16、《關山月》
陳·陸瓊
邊城與明月,俱在關山頭。
焚烽望別壘,擊斗宿危樓。
團團婕妤扇,纖纖秦女鉤。
鄉園誰共此,愁人屢益愁。
這是一首把班婕妤的團扇、鉤弋夫人的玉鉤,二個典故詠歎在一起的樂府詩。
古《木蘭詩》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樂府解題》:“《關山月》,傷離別也。”
詩人以此為題,明月、關山,焚烽、危樓,將士出征在邊城,浴血奮戰,令人牽掛;而在深宮屢見發生的“團扇”、“玉鉤”之事,更加令人傷感。這樣的家園誰來與共?婕妤扇、秦女鉤,怎不讓人愁上更添愁?一首好詩!
陸瓊(公元537—586年),字伯玉,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幼聰慧,有思理,6歲能作五言詩,頗有辭采。其父陸雲公時為梁代給事黃門侍郎,掌著作。梁大同末年(545),陸雲公接受梁武帝詔命,評定《棋品》,朝中大臣到溉、朱異等相聚一起,時陸瓊年方8歲,當著眾臣面將棋局覆出,傳聞京師,譽為神童。可惜,陸瓊11歲那年,父親即故世,又遇侯景作逆,攜母避於縣城西鄉。勤苦讀書,畫夜無怠,遂博學善文。陳天嘉元年(560),陸瓊入仕為始興王陳伯茂的法曹行參軍,後兼尚書外兵郎,進殿中郎,調任新安王陳伯固的文學,掌東宮管記。後來,驃騎將軍、司徒陳頊輔政,吏部尚書徐陵將陸瓊推薦給他,擔任司徒府左西掾、兼通直散騎常侍。陳太建元年(569),陳頊登極稱帝,陸瓊被任命為太子陳叔寶的幕僚,歷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中書侍郎、太子家令;給事黃門侍郎,領羽林監;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後領大著作,撰寫國史。至德初年(583),後主陳叔寶繼位,陸瓊進入中書省,執掌詔誥,授散騎常侍、兼度支尚書、領揚州大中正,晚年出任吏部尚書。
據史載:陸瓊生平謙遜、清儉,“雖位望日隆,而執志愈下。園池室宇,無所改作,車馬衣服,不尚鮮華,四時祿俸,皆散之宗族,家無餘財。暮年深懷止足,思避權要,恆謝病不視事。”陸瓊一生侍母至孝。在當東宮幕僚期間,“母隨在官舍,後主(陳叔寶)賞賜優厚。及喪柩還鄉,詔加賻贈,並遣謁者黃長貴持冊奠祭,後主又自制志銘,朝野榮之。”自喪母丁憂,陸瓊哀慕過毀,不久病逝,時年五十。
附記:圍棋逸聞
據史書記載:圍棋最早的一份記譜覆盤,是由一位吳郡人褚思莊所錄。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著名國手羊玄保任會稽太守。有一天宋文帝劉義隆心血來潮,詔命褚思莊去會稽(今浙江紹興)與羊玄保下棋。為了對皇帝有一個交待,褚思莊下完棋後,就把棋譜記下,帶回皇宮在文帝面前覆盤,完成了這一趟欽差。(《南齊書&;#8226;蕭惠基傳》:宋文帝世,羊玄保為會稽太守,帝遣思莊入東與玄保戲,因制局圖,還於帝前覆之。)另據《南史》記載:有一回,位居圍棋六品的到溉在梁武帝面前,與當時的國家級棋手朱異、韋黯等人賽棋。賽完後覆盤,不錯一子。(“溉弈棋入第六品,常與朱異、韋黯於御坐校棋比勢,復局不差一道。”)到溉因棋藝而得到梁武帝的特別賞識,“每與對棋,從夕達旦。”(見《南史》第25卷)
此外,梁武帝還十分喜歡主持棋事,曾下令柳惲、陸雲公主辦了一場全國圍棋大賽。賽後,還由柳、陸二人給棋手們定品論級。當時能評上品級的就有二百七十八人。(《南史》第38卷:“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由此分析,當年圍棋手雲集京城,若是單翻一倍計算,就有556人參與,估計那應該是一場規模在1000人以上的圍棋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