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國際市場上,中國是鎢和銻的第二大出口國,鉛的第四大出口國,美國是鎢、鎳的第一大出口國,而智利則是硝石和銅的第一大出口國。幾乎在中國財政部調高戰略物資出口關稅的先後,美國、智利等幾大礦產出口大國也不約而同地提高了戰略資源地出口關稅,坐享歐洲“戰爭紅利”,一時間,國際金屬市場價格暴漲。
英法兩國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殖民地甚多,貿易和商業發達,對於戰略物資的獲取相當容易,並不屑於囤積和儲存,在戰爭爆發的頭半個月就吃足了苦頭………英鎊和法郎輕微貶值,各種資源價格幾乎翻了一番。各資源輸出國的提價政策對德國影響很小,德國一直都在囤積戰爭物資,而中國方面自12年以來,李漢為了給德國戰車補血,同時也是為了償還德國貸款,一直都是以大量戰略物資尤其是各種重工、軍工所需重金屬抵償德國貸款,讓他們非自願地加速囤積,德國也因此擁有了將近2年半的戰爭儲備,使得得現在的德國在戰略物資的儲備上,比原來歷史上的德國多了一倍不止。
而且歐戰剛剛開始,英國海軍便斬斷了德國同國際市場的聯絡,因此國際金屬市場的暴漲對德國影響並不大。奧匈帝國也差不多,暫時也未受到多大的影響。不過最慘的還要數俄國,雖然本身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