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瘸腿,那便是省內並無產鹽之地。當然並不是真的沒有鹽礦存在,只不過礙於國內之科技,暫時對於那些埋藏於地下數百米甚至千米下的寶藏無法挖掘罷了。
而應城卻是個意外。
應城位於江漢平原,因石膏裸露地面,挖洞數米即可取膏,附近鄉民扒、撿出賣。後漸採漸深,遂有直洞,發展為“鑿井打膏”。
從此,鑿井斫膏牟利者愈來愈多,開採的範圍由團山逐漸向肖家墳、陡河坡、王家廟、鳳凰嘴、潘家集、丁家崗、張家廟、廟崗、棉花田、龍王集等地延伸,形成一條長約30餘公里的狹長採膏地帶。清朝咸豐年以前,應城一直食用淮鹽。膏洞洞商打井開採石膏只取白石膏,把與之共生的上下兩層青石膏作為廢碴,棄之洞外。廢碴日積月累,漸成小丘。天下大雨,衝淋產生的鹽水流到附近農田,把禾苗弄死了。當時的官方對食鹽實行一種叫做引鹽制度的專賣管理,應城是淮鹽的引地(即指定銷售地),向官方納引稅的鹽稱為官鹽,否則為私鹽,官方嚴禁私鹽出售。
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革命軍到達武漢,長江流域交通阻塞,淮鹽、川鹽難入鄂中。膏洞附近農民用廢碴浸水取汁,代替食鹽,周邊居民都相繼效仿。咸豐三年(1853年),應城洞商獲准破禁熬鹽後,用廢洞蓄水,汲水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