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水花模糊了!
李東來微微皺眉,“屬下已經排人坐快船先行上岸打探了,不過聽碼頭那邊的民軍守兵所說,武昌基本上已經對堅守漢陽不抱期望了,因此基本上民軍還有戰鬥力的編制都已經完成了撤離,剩下的不過這幾天戰事之中,被擊潰了編制的一些殘餘部署罷了,目前據估計,整個漢陽還留有的民軍已經不足五千人了。不過清軍還未攻進漢陽城中,正在城西忠烈附近,圍攻民軍最後一道防線!”
“很好!”
他鬆了一口,畢竟準備了這麼久,對於漢陽實際上他早已經打定了主意了。即便是付出五千人全滅,也要保住漢陽鐵廠跟漢陽兵工廠!
再同德、奧匈兩國協商之後,他才發現了,建設一處兵工廠跟鐵廠,想要達到漢陽兵工廠跟鐵廠的規模,沒有三四年的時間加上前後千萬兩白銀的投入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與其再去考慮跟洋人大費周章的訂購機械、選定廠址等,耗費幾年的時間重新建立自己的重工業基礎,還不如就近一點,在漢陽失陷之前控制漢陽兵工廠跟鐵廠呢!
所以,這一次行動的最低目標就是控制漢陽兵工廠跟鐵廠!
“命令下去,第十標為先鋒,準備登陸!”
“是!”
身後一位參謀軍官敬了一禮,立刻下去頒佈命令了!
一刻鐘之後,數艘烏篷船載著第一批士兵開始登陸,在第十標先鋒營出示了刻有大都督印跟荊楚鎮守使印的軍令之後,碼頭處鎮守的民軍士兵興奮的讓出了守備,在得知原本負責督管碼頭的民軍管帶已經先一步乘船攜帶心腹離開了漢陽之後,李漢立刻下令第十標將碼頭處的百餘民軍士兵編制打亂,重新編入第十標的各營之中!然後在留下一隊人馬看守碼頭之後,快速往漢陽城方向趕去!
約莫半個小時之後,隨後的第九標也完成登陸。在確定了忠烈祠一線附近還有整編制的民軍在與清軍交火之後,李漢立刻下令趕去第九標趕去支援。與其同行的還有一個炮兵營,共有三十六門60mm小炮,跟四門75mm口徑的重炮,此行他還從鄂中招募了近一千七百民夫,幫忙為部隊搬運物資,因此部隊的推進速度十分的快!
除此之外,他還派出一部士兵立刻趕往龜山,手持他之軍令,接管龜山炮營陣地!
“快~~~快,務必要趕在清軍入城之前佔領漢陽城!”
“前面,就快速度,跑起來!”
為了更快進入漢陽城中,趕在前面的第十標幾乎放棄了所有輜重以及笨重的火炮,只攜帶了十幾挺機槍!他們與第九標的任務不一樣,第九標是趕往忠烈祠支援民軍,而他們卻是要忙著接管漢陽城城防,以防忠烈祠一線民軍陣地失守之後,好不至於完全無險可守!
第十標搶佔漢陽城的行動十分順利,幾乎沒有接收到什麼阻礙,不過等到後面的李漢等看到漢陽城的城防情況之後,頓時傻了眼。也明白了緣何黃興等不依靠漢陽城抵禦清軍堅守,等待援軍到來了!
這漢陽城最早建於東漢末年,原為魯山山城。唐武德四年,漢陽城在魯山城的基礎上擴建。城周圍3。54公里。有八個城門:東名迎春,南名沙洲,西名孝感,北名漢廣,東南名朝天,西南名漢南,東北名慶賀,西北名下議。此城“東南枕大江,北控月湖”,包容風棲山和龜山一部分。北宋年間漢陽城被大水沖毀。南宋嘉定初年,漢陽知軍黃幹多次呈請修復漢陽城,並提出城北由大別山退至風棲山的修復方案。鹹淳十年,始按黃幹方案修築城牆。元末遭兵災,成斷垣殘壁。明初,知府程瑞重修,恢復南宋基礎,“東南臨大江、西北跨鳳棲”。城牆周圍2。5公里,為單牆無裡城。有4個城門:東為朝宗,南為南紀,西為鳳山,北為朝元,每個城門建有誰樓。不久,朝元門被塞。嘉靖年間,始築裡城。漢陽城在明清受戰火、風雨、水患影響,屢毀屢建。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知府嚴防、知縣林瑞枝重修城牆及東誰樓,不過因為經年失修,加上城防款項不足,漢陽城的所謂城防只有幾堵不高的城牆,用的還是青灰土磚,以泥土居多,清軍一輪炮轟下來半堵城牆就要塌陷,根本無力抵擋。
有人說為什麼不退守城中同清軍巷戰,事實上這提議確實有人提議過,不過很快就被黃興否決了。比起民軍,無論是北洋軍還是清軍其餘編制,對待敵人都堪稱殘忍至極。在漢口城將失陷的時候,黃興提出據巷而守,結果清軍便移動大炮炮轟民軍可能躲藏的民巷,造成了無數殺孽!不僅如此,在隨後的漢口戰事之中,為避免巷戰出現大量的死傷,馮國璋下令清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