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嗎?
“朕若是真的殺了韓甫嶽將軍……豈不是平白無故給金人送了一份大禮!”
就算是再怎麼蠢的人,此時也該明白了。
金人的條件,就只是漫天要價!
現在韓甫嶽將軍殺不成了,完顏盛也大敗而歸,結果再去談和議的時候,金人就不再提殺韓甫嶽將軍這個條件了,因為韓甫嶽將軍已經沒人能殺了!
而金人此時後方已經大亂,完顏盛必須收攏殘兵敗將回去平叛,所以雙方的和談拉扯了一陣之後,還是大體按照之前的和議定下來了。
此時齊高宗才有點回過味來,似乎,韓甫嶽將軍是可以不死的。
秦會之面色一寒,雙眼轉動。
很顯然,他得說點什麼了。
殺韓甫嶽將軍這件事情,雖是金人提出來的,但卻是他一直在極力慫恿、推動。
此時齊高宗回過味來,覺得不殺韓甫嶽也能和談,那這口鍋,豈不是要結結實實地扣在他秦會之的身上了嗎?
想到這裡,秦會之冷冷地說道:“官家豈能這麼想?
“不殺韓甫嶽,才是大錯!
“此時韓甫嶽已經等同於謀反,不多時便要成為官家的心腹大患了!
“金人雖然也多次攻伐我朝,但不過是蠻夷而已,豈能動搖官家的皇位?反倒是韓甫嶽,得民心如此,若是讓他黃袍加身,官家才有性命之虞呢!
“若是當初先一步將韓甫嶽殺了,豈會有如今的亂局?和議一成,官家即可高枕無憂了。
“可現在,韓甫嶽一日不死,官家便一日不得安寧啊!”
齊高宗之前的後悔瞬間一掃而空,恍然道:“秦相說的是!朕確實該早殺韓甫嶽的!
“可此時他羽翼已成,就連金人都無可奈何了,我朝又能怎麼辦?”
秦會之見到齊高宗的想法瞬間被自己扭轉了過來,這才說道:“官家莫慌,此人還可以徐徐圖之……
“既然我朝與金人的和議已成,淮河以北已經成了金人的舊地,那麼便讓南歸南,北歸北,北方的事情,由他們自己去處置便是。
“韓甫嶽此時兵鋒正盛,不可直面其鋒芒。不如用驅虎吞狼之計,讓韓甫嶽繼續在北地與金人拼鬥。他既無糧草又無援兵,遲早都要敗亡,到時便不能算是我朝冤殺了他,是他咎由自取!
“此計若行,韓甫嶽與金人鬥得兩敗俱傷,我朝也好在背後漁翁得利。到時,我朝與金人的和議,倒是更加穩固了。”
齊高宗不由得大喜:“好!便如秦相所言!”
……
齊金和議已成,約定以淮河為線,北屬金,南屬齊。
這對於齊朝百姓而言,實際上是一個並不能接受的條款。
畢竟韓甫嶽將軍都已經打到黃河南岸了,朱仙鎮大捷之後,馬上就可以收復舊都,然後就是渡過黃河,將河北、河東諸郡全都收回。
然而,皇帝卻決定不打了?
但此等軍國大事,升斗小民卻是沒有任何的決定權。
按照原本的歷史發展,韓甫嶽將軍身死、齊金和議達成之後,兩朝保持了大約二十年的和平。
在這二十年中,齊朝的秦會之日漸權傾朝野,他不僅迫害武官,也迫害士大夫,不僅讓朝中變得烏煙瘴氣,也讓軍備廢弛得不成樣子。
而金人則是無一日不準備著再度攻滅齊朝。先是平定後方叛亂,將河北、河東等地的義軍紛紛剿滅,而後又在這些地方佈置軍屯,加強了統治。
如此二十年,完顏海陵再度舉兵南侵。
歷史上對此或許沒有太多的記載,但其實可以想見,和議簽訂之後的那些北地百姓,將會是何等的痛苦與絕望。
他們在金人的統治下過著如同奴隸一般的生活,眼見著韓甫嶽將軍的北伐節節勝利,各路義軍紛紛起兵響應。
他們也知道,義軍起兵若是失敗,必然要遭到金人的血腥屠殺;
他們也知道,齊朝內部也是亂成一團,朝堂不見得清明、賦稅不見得輕巧。
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舉兵反抗。
為什麼?
固然是因為他們都曾是齊朝人,對齊朝還抱有幻想,更重要的則是,金人的統治實在太過殘暴,他們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們組建義軍,甚至給韓甫嶽將軍送軍糧,日夜期盼。
而最終,就只得到了秦會之的一句“南歸南,北歸北”。
意思是,你們北方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