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算什麼大錯。
虎牢關易守難攻,貿然攻城如果久攻不克的話,梁太宗突然帶著騎兵殺出,結果也還是一樣的。
所以,竇建德並沒有貿然攻城,而是在汜水對岸列陣。
一方面,雙方隔著汜水,梁軍想要打過來,就得先渡過汜水;另一方面,竇建德這邊已經是成型的軍陣,對方強行渡過河水衝擊,不見得能佔到什麼優勢,甚至可能陷入焦灼,反過來被竇建德給拖住。
所以,竇建德多半判斷,秦王不會出戰。
畢竟雙方的人數是三千五百人對十萬人,在竇建德看來,他輸得起,但秦王輸不起。
那麼,如果將“秦王多半不會出戰”這一點納入考量的話,竇建德的這種列陣方式就可以給梁軍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設想一下,你們只有三千五百人,雖然佔據著虎牢關,但登高望遠,只看到敵人的軍隊佈滿河岸,列陣鼓行而前,陣容整齊、軍威大盛,而你方將領嚴令不得出戰,只能在城上戰戰兢兢地看著……
這必然會對雙方計程車氣有所影響。
如此一來,等竇建德率領夏軍真正開始攻城時,就能夠佔據一定的優勢。
只不過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秦王真的敢用三千五百人去衝十萬大軍。
而且是強行渡過汜水,去衝擊已經列陣完成的十萬大軍!
從事後來看,秦王的這一手,屬於神仙仗,一般將領別說打出來,連想都不敢想。
秦王先是堅壁不出,而後,在看到夏軍計程車兵因為天氣炎熱而紛紛坐地喝水之後,瞬間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戰機,帶領騎兵突然殺出!
而竇建德此時正在中軍與諸將開會,直接被秦王帶著騎兵衝到近前,倉皇逃跑,而夏軍的戰線就此土崩瓦解,十萬大軍被秦王追了三十里,竇建德也被生擒。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時候夏軍士兵敢坐地喝水?為什麼竇建德敢在這個時間在中軍大帳開會?
顯然,他們都不認為秦王敢衝出來,甚至將“梁軍會長時間在虎牢關中堅守、不會出來”這一點當成了必然發生的事實,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只能說,竇建德的佈置並無太多不妥,如果對方是個別人,他贏下來的機率還是挺大的。
或者就算不贏,至少也是雙方在虎牢關前繼續僵持下去,不會慘敗,更不會全軍覆沒。
只可惜,對方並不是別人,而是秦王。
所以,就是這一個或許都稱不上是破綻的破綻,被瞬間抓住,而後就是被追砍三十里。
……
在嘗試著覆盤了虎牢關之戰之後,李鴻運對於梁太宗的掛逼屬性,又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總結起來,梁太宗作為千古帝王中最會打仗的皇帝,他的強大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後勤充足、將士用命。
梁太宗幾乎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但凡他上前線,梁軍必然糧草充足,所以,如果雙方長時間對峙下去,那麼先沒糧草的一定是對方。
而且,梁太宗的個人魅力是很難想象的。他多次在戰陣中殺入重圍、救援各路大將,所以在將領中,都對他心服口服。至於那些小兵,他們都知道跟著秦王就不會輸,所以也都願意為秦王效死力。
所以,軍隊的後勤保障、組織度,在沒開打之前,就天然拉滿。
第二,以正合、以奇勝。
梁太宗從來不會犯錯,也不會露出任何大的破綻給對方。凡是你看到的破綻,幾乎全都是梁太宗設下的圈套和埋伏。
跟強敵交戰時,梁太宗總是堅壁清野,堅守不出,敵方進攻十次、百次,也無法佔到任何便宜。
但如果梁太宗決定出手的時候,只要一次,瞬間就是追砍三天三夜,一戰而定乾坤。
第三,堪稱開掛一般的個人勇武。
在冷兵器時代,猛將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
比如在虎牢關大戰開始之前,秦王帶著幾十名騎兵去親自探查敵營,看到竇建德的斥候不僅不跑,反而還大呼“我秦王也”,瘋狂拉仇恨。
竇建德派出幾千名騎兵去追,結果秦王一箭一個,誰敢冒頭就射死誰,就這樣,竇建德的幾千騎兵追了三回,硬是抓不到秦王,最後反而被引入了包圍圈,大敗而歸。
假如竇建德這邊帶兵的也是一個武力值跟秦王相近的猛將、一箭射死了秦王的坐騎呢?或許虎牢關之戰的結局就會被徹底改寫。
只可惜,當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