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眼前的視野快速變幻,李鴻運的腦海中,也在一邊覆盤整個渭水之盟,一邊思考這次通關的關鍵所在。
從之前附身梁太宗的情況來看,這確實是一具相當強悍的身軀,而且,自然產生的肌肉記憶似乎比之前的那些強者要更多。
李鴻運猜測,這可能與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關。
之前在使用秦開雲將軍的身體時,李鴻運雖然也能感覺到身體中蘊藏的那種強大力量,但並沒有梁太宗的身體這麼明顯。
這可能是因為,秦開雲將軍更擅長的還是騎術和槍法,而梁太宗更擅長騎術和射術。
所以,李鴻運在本身射術就不錯的情況下,更能發揮出梁太宗的強大實力。
而且,秦開雲將軍那個副本不能拿增強騎術技能的天賦,而在這個副本中,李鴻運仍舊自帶著“弓馬嫻熟”的天賦,這更有利於讓他全面發揮梁太宗的騎射技巧。
可以說,這次是李鴻運個人戰力值最為爆表的一次。
所以在個人武力方面,李鴻運應該能大致將秦王的強大實力發揮個八九成。
至於渭水之盟,這是梁朝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歷史事件。
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梁朝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避免了在最不利的情況下與突厥人作戰,而拖到三年後,突厥人的虛弱期時,梁太宗經過三年休養生息後果斷出擊、一戰滅國。
但對於渭水之盟的細節,網上還是存在許多爭議的。
比如,有許多人認為,渭水之盟本就是梁太宗粉飾、美化後的結果。當時梁朝一定是“傾盡府庫”,給了大量的金銀珠寶、財帛女子之後,才換來了突厥的退兵。
而這種事情因為丟人,所以沒有在史書上詳細記載。
對此,李鴻運自然是嗤之以鼻的。
因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問題。
突厥退兵時,梁朝必然是從府庫中給了一些金銀財寶的,但這些金銀財寶絕對不會多。
而突厥人之後表示要送給大量的馬、羊,也不是梁朝為了遮掩醜聞而作出的掩飾,反而就是和議很正常的一部分。
認為梁朝是“傾盡府庫”、以舉國之力賠償金錢女人才訂立和議的人,他們的智商,基本上是達到齊英宗、齊高宗的那個水平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能戰方能和。凡是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在談判桌上也必然拿不到。
認為只要梁朝“傾盡府庫”地使勁賠款割地,突厥人吃飽了就會退兵,那是過於看低突厥人的野心和智商了。
齊朝的皇帝,都是這樣的思想,凡是跟異族議和的時候,都是無可無不可,只要異族提出條件,立刻就全盤地、無條件地接受,以為滿足了對方的胃口,對方就一定會退兵。
結果,自然就是靖平之變。
因為這樣的軟弱與妥協會讓對方看透你的虛實,既然你連這麼屈辱的條件都肯答應,那自然意味著你的國內沒有可戰之兵,你完全不敢跟我打。
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退兵?
直接滅了你的國、屠了你的城,那到時候想要多少金銀財寶、女人奴隸,不都是看我心情嗎?我還跟你談判幹嘛?
而許多人不能理解這個簡單的道理,所以才會認為渭水之盟必然是一個充滿屈辱的盟約,一定是給了突厥人大量的好處才換來突厥退兵的。
他們不懂,當你給突厥人足夠多的好處時,突厥人反而不會退兵了。
所以,回到渭水之盟的實質。
梁太宗在簽訂這個盟約之前,必然已經做好了開打的準備。
他先讓尉遲敬德出擊,擊敗突厥的一支偏師、斬殺了突厥的一名將領,同時也做好了戰鬥準備,甚至有可能已經制定了針對頡利可汗的斬首計劃。
而在做好充足準備之後,他才強勢來到渭水,展現出強所未有的強大底氣,讓突厥人心生怯意。
而突厥人,早就已經知道梁太宗的強大。
據說當年梁太宗在平劉黑闥的時候,曾經與突厥人遭遇過。而他的反應是,直接用大箭射了回去。
梁太宗的強弓大箭,都是數倍於常制,就連箭失都比尋常箭失粗大好幾圈。
而突厥人在得到梁太宗射出的箭失之後,互相傳閱,“以為神”。
再加上樑太宗在逐鹿中原時立下的赫赫戰功,讓突厥人早就知道他的威名。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突厥人才不敢跟他硬剛,總是避其鋒芒。
唱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