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扶上馬送一程。所以,朕現在還不能放你回家養老,只是讓愛卿多受累了。”
鬱新滿是皺摺的臉一下子就舒展開了,連忙謝恩謙遜。
朱棣擺擺手,吩咐其他人先在一旁看役法改革的內容,然後對夏元吉說道:“你接著說。”
“臣和楊學士討論後還有兩個疑問。一是人頭稅主稅只收一個銅錢,全國每年加起來總數也只不過五萬貫而已。既然數額不多,皇上何不開恩乾脆取消這個稅種,直接將人頭稅附稅視為主稅?”
“第二個疑問是關於浮動田賦的。皇上在這部分內容裡寫了‘稅率累進位制’五個字,臣和楊學士討論了很長時間,沒能猜出聖意所指。”
聽完夏元吉的話,朱棣微微有些不好意思。
這兩個疑問之中,其中第二個疑問其實夏元在之前的奏摺中已經問過。只是那天朱棣長篇大論說了一通之後,將這個問題給忘了,解答完楊士奇的疑問,就直接宣佈讓他們回去——那種情況下,夏元吉自然不好追問。至於第一個問題,之前夏元吉和楊士奇均不曾提及,估計是他們研究討論之後新發現的疑問。
朱棣解答道:“一個銅錢雖少,但它的含義卻不可輕視。凡繳納了人頭稅主稅的,即是朕的臣民。這個道理就好比藩國向大明進貢物品,其意義在於表明向大明臣服,貢品價值的多少反倒不是很重要。”
“此外,在朕的計劃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只需要繳納一個銅幣的人頭稅主稅。大明疆域如此廣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已經很麻煩了,連語言都沒有完全統一,有些地方隔個山頭就聽不懂山那邊的話,這怎麼能行?!”
“所以朕決定,日常講官話的臣民只需要繳納一個銅幣的人頭稅,平常不講官話的臣民,則繳納十個銅幣的人頭稅。這增加的九個銅說起來也是很多,但是對於官話的推廣肯定會有不小的幫助。要改變一個人的語言習慣很難,短期內大概不容易見到成效,但是有了這條政策,若干年後中華大地上必然會普及官話。”
“為促進百姓使用官話的積極性,朕規定:凡某縣透過該項考核後,若鄰縣尚未透過核查,則該縣所減免的人頭稅由鄰縣分擔。此外,對鄰縣額外加徵的人頭稅不必繳納國庫,而是作為獎勵給予透過考核之縣的教諭。”
吏部尚書蹇義雖然在看役法改革的內容,但耳朵也沒閒著。聽到這裡,蹇義小心翼翼地進諫道:“皇上,要鑑定每一個百姓平日是否說官話似乎太過困難。”
朱棣瞥了蹇義一眼。
“一個一個地鑑定自然是不成的,就以縣為單位。由縣學的教諭向禮部申報,然後朝廷進行核查。若整個縣的百姓基本講官話,那麼這個縣的百姓就只徵收一個銅錢的人頭稅主稅。”
蹇義猶豫了一會兒,繼續諫道:“臣擔心,派去核查的官員會難以掌握‘基本講官話’這個尺度。”
“基本講官話這個尺度很難把握嗎?”朱棣先是厲聲責問,轉念一想,蹇義大概是在擔心官員受賄後會在主觀上放寬標準,於是放緩語調。“朕知道你在擔憂什麼。核查的問題好解決,就由禮部、錦衣衛以及監察部分別派員前去核查。若是三者結論相同自然沒什麼,若是三者結論有異,朕自會再派欽差前去複查。”
“好了,這件事就這麼定了!”
在這件事上朱棣之所以決定聖躬獨裁,倒不是因為他對後世的普通話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反正語言只不過是思想的載體,只要能夠讓人正常地交流,管它是北京話、陝西話還是閩南語呢?真正的原因在於,朱棣從後世穿越而來,習慣說普通話,而燕王之前也總是說一口流利的北平話。這個時代的北平話和後世的北京話雖說有一定的區別,但大致上相差也不大。為了方便自己,朱棣自然只能選擇推廣官話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語言。
推廣北平話是為了方便自己,而統一語言則是為了促進民族融合。只不過這個時代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來難為情,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反倒是身為少數民族的乾隆。歷史上那些被漢化的少數民族均是生活在漢人之中,由於生活習慣、使用的文字語言逐漸被漢人同化,因此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漢民族之中。朱棣希望加速這種過程,推廣官話只是第一步,將來,朱棣還會誘使擁有本族文字的少數民族使用漢字。至於說儲存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問題,朱棣卻是不關心的——生活習慣不同倒也罷了,語言和文字不同在朱棣看來只會帶來麻煩,不會有任何好處。所謂民族特色什麼的,如果不能給國家帶來實際的利益,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