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均由監察部吏局推舉人選擔任!而且,如果監察部推舉的知縣佔據了大明帝國本土1171個縣當中的586個,皇上就會將皇位禪讓給一字並肩王——不僅永樂皇帝本人,他子孫後代也必須遵循這條規定!
作為已經在宦海沉浮多年的大臣,王鈍對禪讓一事看得比較透徹。
雖說在特定的條件下,監察部可以推薦官員接任,但接任官員仍然屬於朝廷官員,地方賦稅仍舊向中央繳納。也就是說,財權仍然完全被中央牢牢把持著。
雙親王俸祿每年有兩萬貫。民間形容一個人富有總是用萬貫家財來描述,可見兩萬貫確實不少。然而之前王鈍是戶部尚書,清楚地知道兩萬貫對於朝廷的一個部門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監察部下屬機構有六個局,僅僅只是刑局想要招募足夠多的探子,那兩萬貫也遠遠不夠。
從理論上講,一字並肩王還擁有呂宋的采邑收入。當今皇上將“左逆文臣”流放到呂宋之後倒也並不是不聞不問了。皇上專門開設了一條定期航線,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船抵達呂宋,送去“左逆文臣”們最急需的物資和人力。但問題是,送去的物資和人力並非免費贈送,“左逆文臣”們一窮二白,因此這些高價物資和勞動力都是以年息20%的借款名義記帳的。即便“左逆文臣”們最終能夠在呂宋站住腳,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恐怕一字並肩王的采邑收入都是為零吧。
既然財力所能支撐的監察系統與錦衣衛(注1)相比簡直就象是螞蟻和大象的區別,那麼,除非只有朝廷任命的官員才貪汙受賄,而監察部推薦的每個知縣都是一文不貪、一介不取的清官,否則,監察部推舉的知縣又怎麼可能佔據大明帝國本土1171個縣當中的586個?要知道,監察部固然可以監察皇帝一系官員的貪汙受賄行為,但朝廷方面同樣也可以監察一字並肩王一系官員的貪汙受賄行為!
兩邊力量一對比,王鈍覺得想要達到禪讓的條件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不過。這一點並不重要。重要地是。聖旨裡宣佈“任命王鈍為監察部尚書”!
不可能比得上錦衣衛有什麼關係?無論如何。他王鈍仍然是一名實權部門地尚書!
三天後。王鈍滿面春風地抵達太原。
雖然正是秋風蕭瑟地時候。但王鈍卻覺得全身發熱——不排除這是發燒所表現地病理現象地可能。
接到任命自己為監察部尚書地聖旨後。王鈍立即打發跟在身邊地官差回京。只帶著兩個長隨直赴太原。無他。想弄個開門紅而已!
但凡附廓省城地知縣。若是沒有長袖善舞地能力。坐在這種位置上最受煎熬。其他地知縣由於天高皇帝遠。因此可以舒舒服服做個百里候。但附廓省城地知縣在知府地眼皮子底下不說。連一省之行政長官布政使也在跟前。說不定頭天放個屁布政使第二天就聞到了。而此任太原知縣能夠穩穩當當地坐穩這個位置。顯然和上官們關係處得不錯——官場上人所皆知地秘密。能與上官關係處得不錯。那麼逢年過節所送地禮肯定不薄!
因此,王鈍下意識地覺得太原知縣必定有馬腳可捉。既然如此,那幹嘛不拿太原知縣開刀呢?畢竟在整個山西省,太原知縣可是地位最高的知縣!
退一步說,即便那個太原知縣做事很隱秘,王鈍一時之間發現不了他的把柄也不能算是完全失敗。太原畢竟是山西的首府,一省之行政長官、刑名長官的府衙都在這裡,大量的雜佐屬官也在這裡辦公,比起那些偏遠縣城,逮出幾個失職犯罪的自然相對容易些。六品以下的,空出來的官職可由監察部推薦人員擔任;六品以上的官職雖然不能取代,但是抄家的收入卻可以由監察部支配!
為了不讓太原的官員發覺,王鈍連橋子也不坐,只是僱了一輛車。晝夜兼程,只花了三天的時間便走完了預計中七天的路程。
到了太原,王鈍將車馬行的馬車打發回去,也不拜訪山西的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就悄悄窩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客棧裡。
好好地休息了一天,王鈍覺得精力已經基本恢復了,於是開始微服私訪。
對於老爺的差事,兩個長隨比王鈍還要積極。
這兩個長隨長期跟隨著王鈍,雖說學識水平比秀才還差得遠,但好歹也識得幾個字。王鈍獲得監察部尚書的職位後,興奮之餘無人傾訴,於是有意無意地將自己如今的職權揀著能說的給他們說了一些。話裡話外,大致意思就是兩個長隨只要跟著他好好幹,將來即便當不上知縣這樣的主官,但是象縣主簿、提舉司吏目、贓罰庫副使之類的雜佐官職,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