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最大奸臣的處理結果:黃子澄車裂、齊泰絞。
朱元璋曾戒諭子孫:“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然而建文帝不顧祖訓嚴禁,以齊泰為左丞相,黃子澄為右丞相。齊泰還說:“《皇明祖訓》不會說話,只是用新法便。”
按照朱元璋親自編寫的《皇明祖訓》,齊泰、黃子澄理應被“凌遲,全家處死”。黃子澄所受酷刑完全是合乎祖制的,而齊泰只判絞刑實在稱得上是“皇恩浩蕩”了。
“文職奸臣”們之所以擁護建文皇帝並且甘願為之殉死,原因其實很簡單。在朱元璋當政期間,文臣的政治地位受到極大的壓制,六部尚書官正二品,比宗人府(注1)的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低兩級;國子監祭酒(注2)理論上是天下最有才華的文人之一,卻只是從四品,還不如為皇帝養馬的官;新科狀元只不過從六品,而一個小小百戶的官銜卻為正六品。建文皇帝登基後,升了文官們的品級,提高了文官的政治地位。朱元璋所開創的廷杖,使大臣的身心遭到肆意的摧殘和汙辱。而“仁柔”的建文皇帝卻倚重大臣,放手讓他們去做事,尊重他們的人格。建文皇帝對文臣那麼好,文臣們自然願意“士為知己者死”了。
但是現在根據很多事情分析,朱棣雖然高舉著“清君側”、“恢復祖宗舊制”的大旗造反,然而他說是一套,做得卻是另一套。至少,如果真的恢復祖制,那麼根據朱元璋所制定的《祖訓錄》,他們這些“文職奸臣”別說本人將受酷刑而死,就連家族也會遭受牽連。朱棣將大棒高高舉起,卻又輕輕落下——當然,黃觀並不認為朱棣是建文皇帝那種“仁柔”的性格。因為,黃子澄畢竟已經遭受車裂酷刑而死了。
“文職奸臣”名錄之中,僅有兩人喪命,其中齊泰甚至能夠保全首級。此外,方孝孺當著朱棣的面咒其“不得好死”;卓敬毫不客氣地說“只可惜先帝沒有采納我的建議”;景清身懷利刃自然也不會真的只是為了防身。這些人如果落在朱元璋手裡,絕對死得連骨頭渣子都不會剩下。相較之下,朱棣卻寬宏大量得令人難以致信。
除了黃子澄和齊泰之外,其他人只是被流放而已。甚至那個令朱棣差點喪命,將之氣得七竊生煙的鐵鉉,朱棣也透過方孝孺等人去信說服,赦免了鐵鉉及其九族的死罪,允其去海外建功贖罪。
流放雖苦,但再怎麼說也比“斬”、“絞”等普通死刑要輕。而太祖皇帝所推崇的“剮”、“車裂”、“腰斬”、“剝皮”等酷刑,又比普通死刑要可怕得多。更何況,實際上他們還並不是被流放。雖說送往海外遠離中土後生活會艱苦得多,但到了海外,他們並非是犯人,反而是管理移民的有邑貴族!
第二章 黃觀的迷惑(下)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原本是慣例,這次朱棣登基後大赦天下卻與以往略有不同。輕罪倒是和往常一樣放回家,而罪名較重者,例如本該秋後處斬或是流放的,卻都被押往泉州港。詔書上說了,這些人將被送往呂宋,等到了呂宋,他們的身份不再是罪犯,但戶籍卻很奇怪,屬於移戶。明太祖制定的魚鱗黃冊這一官府冊籍之中,從大的類別來說,有軍戶、民戶、匠戶、灶戶(注3)這四大戶籍,其細分起來,又有米戶、園戶、囤戶、菜戶、漁戶、馬戶、窯戶、酒戶、裁縫戶、船戶、蛋戶、站戶、僧戶、道戶、陵戶、壇戶、女戶、丐戶等等,計八十餘種。這裡面,並無“移戶”之說。
黃觀卻知道“移戶”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朱棣曾寫過一本小冊子,他們這些所謂的“文職奸臣”都看過那本《移民紀要》。
所謂的“移戶”,指的是移民海外之戶。那些到呂宋去的移戶,上岸之後,16-40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可無償獲得100畝荒地以供開墾,其餘老弱婦孺每人可也分得20畝荒地。荒地三年之內不繳納任何(web使用者請登陸下載txt格式小說,手機使用者登陸wàp。)賦稅,三年後土地歸開荒者所有。這些移戶的管理權,暫歸建文皇帝的三弟朱允熥、四弟朱允熞、五弟朱允熙。也就是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所謂的呂宋王國是屬於三王共同監國的局面,而“文職奸臣”們則負責輔助之職。
《移民紀要》裡還說,他們上岸後,應儘快建起可以防備當地土著騷擾的營地。之後,便是開荒並訓練民兵。再然後,便是掠奪附近未開化的土民補充莊園所需的勞動力。
按道理說,每一個藩王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軍事指揮權,按慣例王府設有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