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3 / 4)

小說:盛唐風流 作者:悟來悟去

鼓舞,待得李賢將條陳解說完畢,不少朝臣甚至顧不得此乃君前議事,竟私下裡低聲議論了起來,一時間滿大殿皆是嚶嚶嗡嗡的細碎話語之聲。

高宗早就想徹底解決漕運問題,這些年來,也沒少在朝堂上要求群臣們獻策,自是對漕運不算太陌生,此際將李賢的五策細細地過了過,沒發覺這五策有甚不對之處,這一見諸臣工在下頭亂議個不停,立馬抬手一壓,示意諸臣工安靜,而後沉吟著開口道:“唔,賢兒能實心為國,朕深喜之,諸臣工,對此條陳可有甚意見,都議議罷。”

得,高宗不發話還罷,這一發話之下,群臣們倒是不私下議論了,可卻也沒見哪位朝臣願意站出來評論此策的,倒不是群臣們對這五策無話可說,而是各自的心裡頭都有著深深的顧忌,只因李賢的身份太過敏感了些,此時站出來為李賢叫好,勢必得罪太子,還不見得能得聖意,若是反對麼,卻又明顯得罪了李賢,畢竟沒誰敢肯定天上那塊雲會下雨的,萬一要是李賢得了勢,那豈不是自找倒黴來著,於是乎,任憑高宗的期盼目光有多熱切,朝臣們大多都裝作沒瞅見——親近太子一方的官員們是沒得到太子的暗示,並不敢輕舉妄動,而李賢那一方的官員麼,卻是因著李賢突然提前發動,就此處於不知道該不該此際便出面配合的窘境之中,至於處於中立的朝臣們自是更不願介入到諸皇子的狠鬥中去,保持緘默勢在必行,誰都不吭氣之下,大殿裡也就這麼再次沉悶地安靜了下來。

“陛下,微臣曾於河務上任過職,飽受河道不暢之苦,依微臣之見,若是能以璐王殿下之妙策行去,自不愁漕運艱難矣,望陛下明斷。”

寂靜復寂靜,可總這麼寂靜下去顯然不成,不說高宗的臉色漸漸難看了起來,便是李賢也有些站不住了,好在此時工部侍郎楊武極為及時地站出來打破了沉悶的寂靜,堅定不移地支援了李賢一把。

“陛下,臣也以為此五策大善,當速行之!”

“陛下,微臣以為璐王殿下此策當可解漕運之難,實利國利民之善策也!”

“陛下,微臣附議!”

……

按照李賢的事先安排,原本就幹過河道的工部侍郎楊武便是其一系的標杆,只要楊武一動,其餘人等便要即刻跟上,這會兒楊武既然已站了出來,林奇等十數名中下層官吏自是不敢怠慢,紛紛出列表態支援李賢,雖說出列的人數不多,品級也不算高,可一個個聲音都嚷得不小,聲勢倒也造得頗有點浩大狀。

高宗似乎很滿意李賢一系官吏們的表態,雖沒立馬出言肯定上一番,可臉上的笑容卻是越發溫和了起來,還時不時地輕輕點著頭,這副摸樣落在李弘的眼中,心裡立馬便有如平地裡起了驚天之雷一般,硬是被震得有些個頭暈目眩了起來。

不明白,李賢是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做錯了甚事,為何好端端地監著國,卻猛然冒出了這麼一遭莫名其妙的早朝,也想不通原本極力維護自己的父皇為何要將李賢、李顯這兩個討人嫌的弟弟硬塞到朝堂上來,可有一條他是看懂了,那便是李賢這個漕運摺子來勢洶洶,極其不好應付,真要是讓李賢將漕運的事情抓在手中的話,那勢必會牽動整個朝局的走勢,必然會極大地威脅到他李弘太子的地位,而這是李弘萬萬不能接受的結果,麻煩的是一來李弘本身對漕運並不熟捻,難以在短時間裡找出李賢所獻的摺子的漏洞之所在,二來麼,此等敏感時分,他李弘也不方便親自出面去跟李賢對著幹,畢竟那樣做未免太著相了些,易遭人詬病,顯得他李弘太無容人之量,然則不管怎麼說,李弘是絕對不能容許李賢將漕運之事攬了去的。

“陛下,老臣有些疑問想請教璐王殿下,懇請陛下恩准。”

李弘心思動得飛快,既已認定不能坐看李賢拿走漕運事宜,自是不再多猶豫,飛快地對站在文官佇列前幾列的閻立本使了個眼神,但見閻立本不動聲色地輕點了下頭之後,大步站到了殿中,對著高坐在大位上的高宗行了個禮,朗聲稟報道。

“唔,閻愛卿久在工部,理應對漕運之事頗有心得,既如此,想來該是能對賢兒的摺子做些補益的,朕準了。”閻立本乃是高宗親自調回京師輔佐太子的,自是清楚閻立本是絕對的太子一黨,此際見其站了出來,又怎可能不明白太子那頭要發動反擊了,而這顯然符合高宗的初衷,自然樂意見到此事發生,這便笑呵呵地點頭應允了下來。

“多謝陛下隆恩。”閻立本不慌不忙地謝了恩,而後略一側身,平靜地看著李賢,略一躬身,拱手為禮道:“璐王殿下,下官有幾個問題求教,還請殿下代為解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