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3 / 4)

小說:盛唐風流 作者:悟來悟去

了任所,毫無疑問,大位自是沒那三個庶子的份兒,剩下不過就是李賢兄弟三選一,事情看起來好像是簡單了罷,實際上恰恰相反——李旭輪那個毛都還沒長齊的小屁孩就不說了,哪怕武后一黨暗中上竄下跳不已,可著勁地扇著風,朝臣們卻是誰也沒真當一回事兒,說來說去,也就是李賢、李顯二選一罷了,可問題偏偏就出在了這上頭。

立儲的規矩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不外乎立嫡、立長、立賢三條而已,可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回事兒,大多數情況下,立儲都是帝王們與朝臣們博弈的結果,哪怕是一向強勢的太宗李世民,在立儲之事上,也不得不聽取朝臣們的意見,放棄了最想立的吳王李恪,最終立了李治這麼個軟蛋,很顯然,因著高宗的一貫孱弱,朝臣們的意見顯然是在立儲一事上的話事權比起太宗時要大上不老少,面對著擁立之大功,朝臣們早就紅了眼,私下裡也不知盤算過多少回了,就盼著高宗下那麼道立儲的旨意了,隨著閻立本那絕命書一上,但凡夠資格上本章的朝臣們登時全都活絡了起來,串聯的串聯,聯署的聯署,忙得不可開交,打算擁立李賢的有之,準備保薦李顯的也有之——前者主張的自然便是立嫡立長,後者麼,卻是認定立嫡立賢,兩派之間雖都尚不曾正式上本,可私下裡卻是爭持了好幾回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說服不了誰,眼瞅著或將決戰於朝堂之際,一道本章的橫空出世有如驚天霹靂一般打破了雙方的平衡——越王李貞與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等在洛陽的十三位親王、郡王聯名上了薦本,保舉英王李顯為太子,此本章一出,朝野為之震動,一時間擁立英王之聲甚囂塵上。

麻煩終於還是來了,儘管李顯早前便有所預料,可還是被李貞這突如其來的一記重拳打得有些子鬱悶,他可不相信李貞此舉是真的要保薦自己入東宮,其之所以這麼幹,完全是為了攪渾水罷了,別有用心是毫無疑問之事,揉碎了來分析,便有著四種可能性:

其一,假設李顯真想著入住東宮,勢必要跟李賢來個你死我活的廝殺,朝局勢必就此大亂,若是李顯勝出的話,無疑是高宗朝以來最強勢的太子,在這等情形之下,高宗為了保證朝局的平衡,勢必要引入平衡的勢力,路只有兩條,一者,繼續倚重武后,讓武后去跟李顯打擂臺,這本是當初高宗在李弘與武后之間玩的舊把戲,現實證明行不通,換句話說,李弘冤死之後,高宗已不敢再絕對信任武后了,故此,高宗斷然不會選這條路走,如此一來,也就只有引進李貞這麼位強援來平衡朝局了,在這等情形下,李貞要想趁勢把握大局未必就沒有可能。

其二倘若是李賢勝了的話,為保證儲君之位穩固,李顯勢必就得去外地之官,如此一來,在朝中並無太雄厚基礎可言的李賢顯然不可能制衡得了武后,高宗為了求穩,也還就只有拉住李貞這個選擇。

其三,倘若李顯與李賢相持不下的話,朝局的動盪不休一樣能給李貞帶來絕大的好處——太宗早有旨意在前,若有謀東宮者,兩棄之!光憑著這一條,李貞便可聯合武后,趁著朝局僵持之際發難,將李賢兄弟倆全都趕出朝去,剩下的李旭輪自然也就安安穩穩地進了東宮,當然了,為了保證李旭輪的順利成長,有著擁立之大功的李貞也就可以趁勢留在朝中主持大局,其與武后相互配合之下,不難把持住朝堂,至於後頭雙方要怎樣爭鬥,那都可以到時再看了的。

至於最後一種可能性麼,那便是李顯真的無心太子大位,一心一意就是想著輔佐李賢——此種可能性在李貞想來,無疑是最小的,畢竟儲君之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些,古今多少皇子,又有幾個不想上位的,越是有能力的皇子,就越是想登上帝位,不過麼,真要是出現了這等情況,李貞那頭一樣可以暗中耍上一把,投向武后那一頭,從而與李賢兄弟倆形成對抗之勢,這等情形下,無論是高宗還是武后想來都是樂見的,總而言之,李貞上了這麼個本章之後,便幾乎立於不敗之地,不管朝局如何變幻,他都能從中謀得利益,所差的只是利大利小的問題罷了。

事情顯然是有些棘手了,說實話,李顯還真是沒料到李貞會如此狠戾地來上這麼一手——在李顯原本的預想中,李貞出手是肯定之事,不過麼,那應該是在朝議開始之後,方才露出猙獰,但卻萬萬沒想到李貞居然會掐在朝議之前來上這麼記狠的,愣是令李顯很有種被人偷冷子暗算了一記的惱火,只是惱火歸惱火,應對還是得謹慎而為之的,李顯絲毫都不敢大意了去。

本來麼,朝中有了武后這麼個狠毒的傢伙在,就已經令李顯不敢不小心應付了的,若是再多上李貞這麼個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