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畫師嫌畫手麻煩,所以將他們放進了口袋。
事實上,真實的故事應該是這樣的:1738年,拿破崙尚未出生之時,弗朗索瓦·尼維隆出版了一本書,名為《上流社會行為指南》。在書中,作者是這樣描述該動作的:“手插口袋的姿勢是一種常見的男子動作,多見於受過良好教育的紳士。該姿勢在體現男子的英雄氣概之餘,同樣突出了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們謙恭得體的紳士風度。”
所以,當拿破崙看見以該姿勢出現於畫像中的自己時,非常高興地對畫師說,“親愛的大衛,你真是太瞭解我了。”所以,歸根結底,這是一種能夠體現使用者高貴身份的姿勢。
透過各種歷史書籍,我們發現,這一姿勢並不能完全稱之為拿破崙的標誌性動作。事實上,著名的拿破崙肖像中的這一姿勢並不是根據其真實的動作所繪,而是畫師憑藉其記憶完成了這幅肖像畫,而這一姿勢也是畫師自己添上去的。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隻插在口袋裡的手卻從此聲名遠播。不過,這倒是說明畫師雅克·路易·大衛深諳這一姿勢與權威的身份之間的緊密關係。
拿破崙很矮,僅5尺4寸高(大約1�64米),可是這幅畫中的他看起來卻超過了6英尺(1�85米)。
巧“手”能言
千百年來,時空變遷,社會變更,只有一條交際法則始終沒有改變,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在談話中發言權的先後順序。
你的身份越高,權威越大,其他人在你說話時保持沉默的機率就越大。你的身份越高,權威越大,其他人在你說話時保持沉默的機率就越大。舉例來說,羅馬歷史上就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記錄:一個身份卑微的人因為打斷了凱撒大帝的話語而被判處極刑。
今天,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提倡言論自由,任何想發表自己觀點的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在英國、澳大利亞以及美國,有的人為了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會公然地打斷總統或首相的發言,或者因為持反對意見而對總統或首相們的演講喝倒彩。在旁人的眼裡,他們的這一行為似乎都很普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就伊拉克衝突問題在電視上發表演講時,就曾遭受過此等“禮遇”。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百變“手”“指”(2)
在許多國家,手的一大作用就是充當“隱形的標點符號”,在談話中起到談話者角色轉換的作用。最先使用“舉手”這一動作的是義大利人和法國人。這兩個國家的人被公認為是世界上在談話中雙手使用頻率最高的“手語者”。不過,這樣的情況在英國卻少之又少,因為英國人認為說話時手部動作過多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只有那些缺乏教養的人才會這麼做。
在義大利人看來,決定發言的先後順序實在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了,想發言的人只要舉起手,就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了。而其他人見狀,就會放下雙手或將雙手背在身後,安靜地聆聽。所以,如果你想對義大利人發表自己的看法,最直接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舉起你的手。當然,你完全可以凝視著對方,直接舉手。不過,假如你發現對方有想發言的傾向而你此時又不想交出發言權,那麼,有一個小竅門可以巧妙地幫助你成功地阻止對方開口:輕輕抓住他的手臂,從而使他無法舉手發言。許多人都認為,義大利人在說話的時候,之所以會頻頻與對方發生肢體接觸,完全是因為其生性熱情友好所致。可是,事實上,義大利人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限制對方的手部活動,從而使自己能夠暢所欲言。
在這一章裡,我們將會向讀者們介紹一些最常見且使用範圍最廣的手部及大拇指的動作。
想讓義大利人不發言的方法很簡單:將他的雙手背在身後。
雙手之間的玄機
當一個人對之前的討論進行總結時,只要稍加觀察,你就能明瞭他對這些觀點的個人態度:傾向於此,或有所保留,還是反對。人們在作總結陳詞的時候,經常會攤開一隻手的手掌,陳述其中的一個觀點,然後,當談論到另一個觀點時,人們又會換一隻手來做手勢。
通常來說,習慣於用右手的人會在談論到自己所青睞的觀點時用右手輔以手勢來說明,而左撇子們則恰好相反。通常來說,習慣於用右手的人會在談論到自己所青睞的觀點時用右手輔以手勢來說明,而左撇子們則恰好相反。
雙手的作用:增強記憶效果
談話的同時使用各種手勢來輔助說明不僅可以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加強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