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伯伯可以耗時整整三年,獨自一人就營造出一棟兩上兩下外帶東西兩間偏屋的居家建築。牆基全是花崗石的,外牆還飾有雕花的石片,一眼望去,甚至稱得上巍峨。造房子不難,只要有金錢實力。難的是,周家伯伯以一己之力憑空可以營造起偌大一座漂亮的家居。
據周易私底下說,其實,他父親為蓋這房子花去了差不多整整六年多時間。
當年,房子進展到二樓上樑時,區公所來人說,日本人投降了,某位政府高官,甚至也有人猜測連蔣總統介石先生都未必。當年,國民政府已經從陪都重慶順利返還南京,有計劃年底在上海搞一個重要慶典,某些政要有意順道要來老街一趟,看看“共和橋”的動靜。無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意,需要告慰先總理中山先生。
偏偏連年戰亂,那“共和橋”常年失修搖搖欲墜。區公所意思,由其出資,周石匠率眾出力,將象徵革命意義的“共和橋”弄成舊貌新顏的樣式。
修就修吧,周家宅家家戶戶就是仰仗這手藝吃飯的,有活幹可掙錢總是不會輕棄。周石匠等眾人正要著手,偏偏這新來的區公所長極其講究。說開工還是要選個吉日有點排場,以保障工程萬無一失諸事順暢。
最後確認,擇十月初六癸末日卯時架馬起工修造大吉,十月十八乙末日卯時完工並吉。也就是說,這個工期只被允許在十二天時間內。
當時,周石匠提出異議,選黃道吉日他沒意見,但工期仍然太緊,怕出不了好活,甚至弄出點閃失也不一定。但周石匠僅僅只是個工匠,人微言輕,興不起什麼大浪。
後來,這橋倒是按期修好了。按照浦東向來的規矩,修橋是大事,一旦工程結束,要搞慶祝儀式,叫圓橋福禮酒。
還有就是,橋修好後,有“踏橋開走”的慣例。據說,首先行走者可以遇難呈祥避災得福大富大貴,故人人都想爭搶第一。但此次區公所所長有點當仁不讓之意,其他人只能尾隨,謂之“乘福”。
周石匠反覆強調,儀式可以照做,但是行走或者暫時有點忌諱。畢竟,這橋趕的時間過緊,雖然為了保障質量,灰漿用的都是上好的桐油、餳糖、糯米漿加石灰混合,凝固尚需個三五天時間。
區公所長正在興頭上,他看到整修一新“共和橋”,急不可耐地要上去走走,嘴上說,相信周石匠技術及其工程質量,心裡也是討個頭彩的那點小九九。
所長一旦獨自上橋,環顧四周感覺相當良好,還故意跺了跺腳說,周石匠你也太謹慎了,看這橋穩如磐,估計後面是個“石”字,但沒能來得及出口,只聽“轟隆”一聲,“共和橋”石橋垮塌了。
雖然,後來專家研究得出的共同結論是,受“共振”禍害。據說,世界上也曾出現過類似案例。1831年和1906年,俄國首都彼得格勒的愛紀華特大橋和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一座吊橋,都是因為上述原因而垮塌。當年老街上的“共和橋”,成為了這世界上並不太過著名的又一個共振垮塌例項。
原先說好的高官視察,總不能用一座斷橋對付,被遺憾取消。而周石匠則成了替罪羊。送監,並判了個無期,罪名兩個字,通匪。
據後來有人從敵偽檔案中發現,當地官員為了掩蓋事實真相,將區公所所長的魯莽行為說成是明察秋毫不惜以命相搏,才成功破案,避免了後續可能匪敵謀害政府高官的重大損失。
本來,周石匠鐵定得吃上一輩子牢飯,還是運氣。三年後的1949年,上海解放了,周石匠才重獲自由之身。
回家以後,看著三年前形成的兩層樓房還眼睜睜地差個屋頂,感慨萬千,馬上再度著手加蓋屋頂,又費了一個多月,終於將三年前那半拉子工程成功結尾。這兩上兩下的居家樓房工期前後加總,耗時逾六個年頭還多點。
第四章 小石匠子承父業(7)
估計周家伯伯也是看到手藝人謀生不易,才給自己最小也是唯一的兒子取名周易,周易上面還有兩個姐姐。仍然是那點孩子未來人生道路順利沐浴新中國的陽光,健康生長的美好期待。
周家伯伯比較喜歡我上他家,找他的兒子,我那周易同學。也不是簡單給他兒子解悶那點功能,主要想讓我勸勸他那寶貝兒子。說讀書無非也是為了將來找個工作捧個飯碗,現在,家裡有一現存飯碗,何必捨近求遠勞神費力,還相當不確定。
當然,後面蛇足是我添的。畢竟,我有點難以接受私底下交易搞策反,對周易同學的打擊會是雙重的。
後來,名義中學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