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1 / 4)

小說:祖國的陌生人 作者:懷疑一切

在騰衝,一位老兵比其他任何人與事,都給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張德藩開啟貼了尉遲恭、秦叔寶兩位門神的木板門,站在我們眼前,他的藍色西裝整潔利索,面頰颳得乾乾淨淨,看得出,他不屬於這個村莊。

“我們來找一位從臺灣來的老人。”從張家坡的村口,我們開始一路詢問。我們不知道他叫什麼,只是從一個朋友那裡聽到他的經歷—他曾是中國遠征軍的一員,在臺灣度過了大半人生,如今又回到了他的故鄉雲南騰衝縣和順鎮的張家坡。

對我這一代的中國人而言,中國遠征軍像滇緬公路、史迪威一樣,似曾相識,卻從未了解。事實上,8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的來龍去脈,我們知之甚少,而國民黨政權的作為則更像是歷史的盲點。距離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整整70年過去了,但我對於那場戰爭的主要記憶只是幾個孤立的年份、幾場孤立的戰役、幾次駭人聽聞的屠殺,至於戰爭的內在邏輯與細節—中國失敗與勝利的原因、中日兩國的真實國力的對比、傑出人物和普通人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敢與怯懦—則幾乎未得到探討。我們總是在遺忘,似乎所有的苦難都僅僅是苦難本身,除去哀嘆與控訴,無法轉化成真正的精神財富,轉化成我們對自身命運的探求。

騰衝曾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控制緬甸的軍事重鎮,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則見證了中國與她的盟友美國、英國興奮、悲壯、挫折重重的合作。1942~1944年,中國軍隊第一次將觸角伸到國土之外,他們在緬甸遭遇慘敗,幾萬人被困在深山密林中,迎接不必要的死亡;他們在印度重整旗鼓,補充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兵員,接受美國式的裝備與軍事訓練,最終完成了對日反攻。騰衝建於1945年的國殤墓園記錄了其中的一部分犧牲者,那些50公分高、20公分寬的小小墓碑,整整齊齊地排列在一起,既然他們生前就列隊,那麼死後也是如此吧。很多墓碑上的字跡經過雨打風吹已然褪色,只依稀看到“一等兵”、“上等兵”這樣的字樣。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向南方 一次穿越中國的旅行(22)

真實的戰爭比我想象的更復雜,除去勇猛、榮耀、愛國熱忱,它或許更蘊涵了恐懼、無可奈何。戰死於緬甸的戴安瀾將軍會說“此次遠征,系唐明皇以來揚威國外之盛”,但作為一名普通士兵的張德藩的故事完全不同。

張德藩的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他不能快步走動,卻依舊毫無障礙地跨過門檻,他的臉上也沒有太多的老年斑,他的反應稱得上快速,看起來不過70歲,唯一可惜的是,他基本失聰了,必須是他熟悉的人在他的耳邊吼叫式的說話,他才略微聽得清。他出生於1907年,和我們見面時已經整整90歲了。由於失聰,我們的交流很難展開,而且他依舊濃重的鄉音我也經常聽不懂。他當然也像所有老人一樣,喜歡重複,似乎那是生命將逝前,拼命抓住一些確定的東西,或是透過反覆訴說曾經的遺憾,來撫平的內心長久的不安。

他就出生於這個老屋中,這幢房子的歷史足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可以猜測出,這是個殷實之家。他曾是個青年商人,行走在中國與緬甸之間,騰衝一直就是中緬貿易的重鎮,很多中國商人的大半時間生活在緬甸,他娶了一個氣質端莊、眼窩深邃的中緬混血兒,後者是緬甸曼德勒市的一家英文學校的老師,她為他生了4個孩子。他經歷過日本人在1942年的到來,他商人式的精明幫他迴避了很多痛苦,當日本人進村時,他會事先準備好幾個雞蛋與番茄,當他們敲門時,一邊主動遞給他們,一邊說自己是“良民”,他親眼看到那些遲遲開門的鄰居怎樣被打得頭破血流。

當遠征軍開始反擊日本人時,他已是個37歲的父親,無意捲入其中,但戰爭卻選擇了他。他會說熟練的緬甸語,熟悉緬甸的山地與叢林,他先是成為一名嚮導然後被迫參軍。戰爭中充滿了意外,他和幾位戰友被大部隊甩了出去,不知為何又捲入了緬甸的內戰,他看著戰友一個個死在身邊……他算得上幸運,逃過一次次劫難,他記得一次夜間戰友想拉他一起出門,他恰好不在,第二天那兩位戰友都死在了外面。在國民黨政府撤離大陸之後,他們這些殘留的遠征軍老兵有機會輾轉泰國,前往臺灣。他就這樣來到臺灣,成為被外省人擁擠著的臺灣島上的一個陌生人。他,操持著雲南口音,在一家理工學院裡當燒水的鍋爐工人,他再沒見過妻子,在臺灣時他接到了她的死訊,而兒女們只有在大陸向臺灣開放旅遊之後才又見到。

“那是亂世啊,人命不值錢啊!”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