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也是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年少輕狂。要想達到“內聖外王”的境界,還要提高修養才行。
由此可見,兒時曾國藩的本性並不是寬容達觀。成年後的曾國藩也不是老練沉穩的人。後來他之所以為人通達,乃是他修身養性的結果。
跟隨唐鑑的學習,使曾國藩還認識到一個儒學家,不僅要精通聖典,更重要的是關心民事,留心經濟,從修身,到治國,決不能只會背聖賢書,而不會治國理政,否則就成了違背聖賢之意的書呆子了。
另外,唐鑑覺得自己的弟子倭仁做得比較好,不自欺、不欺人,可以稱為聖賢了。於是,向曾國藩推薦了倭仁。
倭仁(1804…1871)清朝大臣。烏齊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紅旗人。道光進士,同治帝之師。歷任副都統、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曾國藩與倭仁都經歷了嘉道鹹同四朝,完全是同時代的人,沒有隔閡,更便於交流。
倭仁是清末理學領袖,他的讀書、修身也是跟唐鑑學的。所以,教導的手法與唐鑑沒什麼區別,只是談內省時,在實踐中對自己的要求比唐鑑還嚴格。他介紹說,自己的微念稍一萌動,就趕緊記在日記中,在靜坐時自己和自己“討論”,把點滴不合聖賢規範的想法都消除在萌芽狀態。
從此,曾國藩每天都讀《朱子全集》,按唐鑑、倭仁的要求去做,重點在反省自己。因為這樣的契機,讓早期的曾國藩與程朱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從此走上了一條自我觀照的道路,生命的軌跡也與中國的主流文化思想真正接軌了。
宋明理學的讀書和處世方法讓曾國藩豁然開朗。朱子的學說之所以深得曾國藩的贊同,現在看來,似乎與兩人共同的生長背景有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性格,以及學問的道路吻合有關。
這,也許是冥冥之中的暗合吧。
曾國藩正是在“君子之志”的指引下,在名師的教導下,抵制隨波逐流,雖然經歷了無數挫折,最終還是修煉成了一代道德典範。 txt小說上傳分享
22。無奈回鄉
雖然身份變了,成為了人人羨慕的庶吉士,但生活並沒有多大的改善,每月有四兩多銀子的補貼,不到月底就見不到影子了,只好靠家裡補貼,曾國藩成了名副其實的月光族和“光榮”的啃老族。不管他怎麼提高修養,但沒錢的日子真是不好過,再加上京城的消費又高,曾家有些負擔不起了。
無奈,在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八月,曾國藩便請假離開京城,回到湖南老家,又開始了家居讀書的生活。
這次回老家,雖然不能說是衣錦還鄉,可是境況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舊時稱中進士為登龍門,一登龍門,身價就十倍增長。
曾家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曾國藩第一個被點了翰林,這樣的喜訊讓白楊坪這個小小的山村轟動了。如今翰林回鄉,上門祝賀的人自然是絡繹不絕。親戚朋友,以及親戚朋友的朋友,全都趕來賀喜。而且四鄉有身份的人家乃至地方官員,都以與這個新科進士、欽點翰林交往為榮。面對這樣的“空前盛況“,曾家當然要大擺宴席,慶賀一番。
曾國藩在功課的閒暇時間,四處遊覽拜訪,所到之處,求字,求詩,求文的人絡繹不絕,得到的額外收入,不僅還清了赴考時欠下的債務,還有剩餘,可供再到京城的費用。
雖然曾國藩此刻還是個“空殼子”庶吉士,但就這麼受歡迎,回老家一趟下來,就得到了讓他感到意外的“灰色收入”,如果以後當了朝堂大員,那意外的收入,估計連他自己也想不到,怪不得人人都想當官呢。
當然,曾國藩之所以會如此忙碌,除了酬謝親友,還有就是炫耀自己取得了功名,同時也為了聯絡官府,為自己的前途打基礎。
光陰荏苒,轉眼間又到了散館之年。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十一月初二,曾國藩準備離開湖南,趕往京城。
在曾國藩進京的這一天,一百多名族人全部在他家集合後,上墳山豎碑祭祀。然後,曾國藩便乘船乘船北上。他的父親僱船把他送到了長沙以北五十里的紫金灣,一路千叮嚀萬囑咐,好像曾國藩還是個未長大的孩子似的,可見對曾國藩的期望有多深,當然,其中的愛子之情更是不用言表。
大船在湘江上漂流,曾國藩南望家鄉,心中充滿志在必得的豪情。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曾國藩的這次京師之旅,一去就是十二年。
23。官場:多磕頭、少說話1
曾國藩和同行的人經過長途跋涉,在道光二十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