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防守南城的清軍聽到北城已經被攻破,總督被殺,不戰而潰,各各面如灰色。太平軍數千人在林鳳祥、賴漢英率領下,乘著夜色,攀緣雲梯登上城牆,開啟聚寶門(今中華門)、水西門、漢西門。第二天黎明,太平軍大隊攻入城內,直奔城東南旗兵聚守的滿城(明代內城)。雖然遇到了旗兵及滿人的拼死頑抗,但太平軍英勇奮戰,最終攻破滿城,全殲守軍,於是,江寧全城被太平軍佔領。
29日,天王洪秀全入城,改江寧為天京,定為都城,從而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政權。太平軍聲威大振,千里長江,戰艦如雲,一百八十年前的三藩之亂重新上演。
等救援的清軍風塵僕僕地趕到江寧時,江寧早已落在了太平軍的手中了。無奈,向榮、張國樑奉命帶領從廣西跟蹤出來的綠營在江寧南部建起江南大營;琦善帶著一支軍隊匆匆南下,在長江北岸揚州建起江北大營。這兩大營的清兵恨不得把江寧城內的太平軍一口吞下去,方解心頭之恨。
? 。。
71。自己的隊伍最牢靠1
初辦團練受挫,曾國藩一度灰心失望,感嘆世事艱難,不過,他很快便調整自己,擺正心態:不就是被排擠嘛,爺還不樂意在長沙待著呢。
在離開長沙之前,曾國藩原本想給皇帝上疏,再彈劾他幾個庸官,後來經過再三思考,決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因為是自己越權在先,如果皇上怪罪下來,自己也脫不了干係。再說,依靠別人,最終難以立足,必須發憤練成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才有成功的本錢。這也是他離開長沙,到衡州練勇的根本原因。
衡州是湖南衡州府知府衙門所在地,實際的名字是衡陽,即現在的衡陽市,位於南嶽衡山南麓,是湖南僅次於長沙的名城。
湖南自古有三湘之稱。關於三湘,歷來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瀟湘、蒸湘、沅湘合為三湘。衡州城是蒸水與湘水的匯合處,為兩廣門戶,歷來的兵家的必爭之地。曾國藩對衡州也特別親切,因為一來祖籍衡州,二來歐陽夫人是衡州人,三是他少年時代曾在衡州求學多年。
到了衡州,曾國藩好像回到了湘鄉,有一種魚遊大海、虎歸深山的感覺。
人都是這樣,只有真正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才能逐漸變得成熟起來。曾國藩就是這樣,在長沙受挫後,他也變得謙和了許多,並且認識到,如果沒有地方上的鼎力相助,要想編練成新軍,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所以,在咸豐三年八月,曾國藩剛到衡州就去拜訪了衡州知府陸傳應。知府官位僅是從四品,比曾國藩整整低了五級,但他不僅沒有以高欺下,還和他稱兄道弟。曾國藩的平易近人讓陸傳應受寵若驚:誰說這位二品團練大臣不好相處,看來,以前的風言風語只不過是謠言而已。
曾國藩的彎腰換來了和睦一片,二人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很快成了好朋友。
陸知府慷慨地借給曾國藩10萬兩白銀給湘軍做軍餉,全力支援他編練新軍。
因為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應酬與牽制,煩惱也少了許多,他可以一心一意地訓練他的湘軍了。
軍餉問題暫時解決了,接下來就要選擇合適的訓練場地了。
在衡州城小西門外的蒸水濱,有一片寬闊的荒地,當地百姓稱它為演武坪。這是當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時,為演練兵勇開闢的,後來便成為歷代駐軍的操練場地。曾國藩便把從長沙帶來的一千多名團勇駐紮在這裡。
曾國藩在衡州處處小心謹慎。就說他的“署衙”吧,剛開始想用“欽命團練大臣曾統轄湖南湘軍總營務局”這個名稱。後來感到不妥:皇帝詔書寫的是“幫辦團練大臣”,“幫辦”二字,定下了主從關係,湖南的主角是駱秉章,而且團練不是軍隊,統轄湖南湘軍就更不妥了。為了不授人以柄,最後決定還是照舊用長沙時用過的“湖南審案局”五個字。
招牌沒有改變,但曾國藩的主意與在長沙時可大不一樣了。他不再蠻幹,不再僅僅做維持地方治安的劊子手,而是下決心要練成一支勁旅,做驚天地、泣鬼神的男子漢事業。
72。自己的隊伍最牢靠2
從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八月到達衡州,到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正月從衡州出征時結束,曾國藩在這裡呆了整整五個月。用五個月時間練就一個勁旅,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
曾國藩自從有了要成就一番偉業的想法之後,便躊躇滿志,恨不得馬上能為國家排憂解難,可是心急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