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3 / 4)

小說:張居正 作者:緣圓

張瀚頓了頓,又把在座的三位仔細看過一遍,才緩緩言道:“老夫年輕時也頗好名,為了名,常常鋌而走險,現在回想起來,才覺得十分好笑。縱觀歷史,那麼多有名人物,有誰不是過眼雲煙?名人名人,因名而累人,單說五經中所載人物,《易》中載十三人,《書》一百一十三人,《詩》一百四十八人,《禮記》二百四十四人.《春秋》二千五百四十二人,共三千六百人,從中挑其重者也不下三百人。今天,你們誰還記得這些人?倒是漢代新城三老,魯國兩生,壺關三老,洛陽令尹,皆不知其姓名,千載之下,後人尚懷念他們的風範,有名變成無名,無名反而有名,王大人,此中道理,不可不深思啊!”

張瀚因名而生感慨,引經據典把三個來訪者訓誡了一番。吳中行與趙用賢感到張瀚曲解了他們的來意,臉上都有些掛不住。但礙於輩分又不便爭辯。王錫爵畢竟在官場上呆的時間久些,因而看得出張瀚這是故意“王顧左右而言它”。話不投機,他也不想在此久呆,他來此的本意是想當面問清楚皇上對張居正守制的具體態度。因此起身告辭前,他只得硬著頭皮抄直問道:

“冢宰大人,愚職想打聽一件事。聽說皇上在平臺召見了您,要您勸說首輔奪情,可有此事?”

“有。”

張瀚眼中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他假裝飲茶,把頭低了下去。只聽得趙用賢搶著問:

“老天官打算怎麼辦?是遵旨還是抗旨?”

“我老了,並不想博名於青史。”

張瀚說完,已是站起身來,這是送客的意思,王錫爵他們只得怏怏退出。

一出吏部衙門,趙用賢就憤憤罵道:“張瀚這個老糊塗,貴為天官,卻還是首輔的夾袋中人物。”

王錫爵嘆道:“我看張大人言語閃爍,似另有隱憂,也不必勉強他。”

吳中行出主意道:“到今天為止,張首輔已有五天沒到內閣值班,乾脆,我們現在回翰林院,邀齊了同僚換了緋袍,都到內閣去。”

“幹嗎?”趙用賢問。

“你難道不知道皇朝更換首輔的規矩?”吳中行擠擠眼笑道,“前朝故事,首輔三天沒到內閣當值,次輔就可以按序遷左,取而代之。翰林院的官員們此時就該身穿緋袍前往祝賀。”

“你是說,咱們去祝賀呂閣老遷升?”

“我只是這樣想,能不能做,還須得王大人拍板定奪。”

王錫爵也是張居正為小皇上選定的六位講臣之一,他與張居正本無私怨,他之所以反對張居正奪情,是覺得如果首輔違反守制條例,對於以孝治天下的皇朝來說,無異於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因為皇朝兩百多年來.雖偶爾有奪情事例發生,但卻沒有一個首輔這樣做過。透過這幾天發生的情況判斷,張居正根本沒有回家守制的打算,為貪戀祿位,競置孝道而不顧。王錫爵覺得首輔的這一舉動不可容忍。這個一貫遠離是非的詞臣領袖,終於按捺不住,在吳中行、趙用賢一班僚屬的慫恿下四處活動,進行阻止張居正奪情的聯絡工作。眼下聽罷吳中行出的主意,他覺得這樣“激”一下,或可影響皇上的決策,於是頷首同意。

按下王錫爵一行不表,回頭再說張瀚。自送走王錫爵後,他就獨自坐在值房裡,愣瞧著屋頂出神。張瀚已年過六十,比張居正早一屆考中進士,也是朝中老臣了。他側身官場數十年來,並無大的建樹,亦無什麼過錯。憑資歷,在萬曆二年,他熬到了南京留都吏部左侍郎的位子上。在一般人看來,他在這位子呆上幾年就該致仕回家頤養天年了,他自己也是這樣認為。誰知時來運轉,在這一年,他突然接替楊博,來北京接任吏部尚書。這一任命宣佈之曰,舉朝皆驚。因為無論是講資歷還是講能力,這麼重要的位子,都不會輪到他。朝中大臣都知道,這是張居正看中了他:張居正如此安排原也是有自己的私心,吏部尚書掌天下文武官員的詮選任用,事權重大,如果選一個能臣擔任此職,他就不便駕馭,內閣與吏部之間,難免發生齟齷。汲取前朝教訓以及自

身的經驗,他認為吏部尚書的人選,應該是人品高於才能。這個人不能太有主見,可又必須是守口如瓶的謙謙君子。按圖索驥,張居正便看中了張瀚。

張瀚做夢都沒有想到快六十歲的人了,居然還能撞大運,擔任六部尚書之首。他知道他的這一段發自老年的錦繡前程,完全是因為張居正力排眾議青睞於他的原因,因此打從心眼裡對張居正感激涕零。上任三年來,無不對張居正言聽計從。甫一就職,他就看出張居正整飭吏治的決心,以及他重用循吏輕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