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它波瀾壯闊的氣勢。它明明寫的是一個人傳奇的一生。可它卻反映了整個新中國的歷史。這種歷史既是那麼真實,又是那麼魔幻。說它真實,是那些事幾乎每一件都有據可查。說它魔幻,是因為每一件真實的事情看起來都那麼荒謬。我們一天一天過日子,也許覺得日子很正常很平靜。而被黃孝陽抽絲剝繭般地一解剖,才發現新中國的成長史其實就是一部魔幻史。很多人也許意識到了這一點,但至今只有黃孝陽寫出來了,而且寫得這麼絕決,這麼不管不顧,這麼毅然而然。這種烈性文字,與現在眾多吞溫水式的東西,實在有霄壤之別。
讀完《人世間》,我們會發現,一個人無論多傳奇的命運,其實都與時代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主人公李國安的路雖然特別曲折,曲折得都有些詭異。但事實上,他走過的路,在五十年的中國有著很強的代表性。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的命運能折射整個中國歷史的原因。這種寫法,既體現了作家敏銳的觀察能力,又體現了作家的寫作智慧。說實話,在未看到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在構思一部類似的作品,但看完這部作品後,我以為我也可以不寫了。
對《人世間》的第三個感覺,是作家黃孝陽在作品裡所表現出對*和對女性的態度。黃孝陽與我相識差不多十年了。但我們只限於網路交往,至今沒見過面。有一回我在百度搜尋自己的名字時,發現這個傢伙曾揹著我,力挺我的散文,以至在網上與人幹起架來了。這個發現,真讓我感動。就像走在春天的林蔭道上,突然被一朵落花砸著頭頂了。但轉而又想,我不是也常常在他背後,不止一次地向編輯們力挺他的小說嗎?嘿嘿,想想,也算是無意識的惺惺相惜吧?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熟悉其實卻並不熟悉的傢伙,有著一種非常奇異的*觀,以致他筆下的女性一個個長得都跟精靈似的,像一株株妖嬈的攀沿植物,只要看上你了,就會痴纏到死。這使得《人世間》和他別的作品的愛情都特別摧肝裂膽、動人魂魄。作家似乎對男性有一種本能的自卑感。他作品中的男性在女性面前,形象粗暴,內心陰暗,一方面樂於霸佔、*,一方面又要女人安撫他們荒涼的心靈。而所有的女性,對她們不管是武大或武二式的男主人公都幾乎是毫無保留的奉獻。
而奇特而豐富的*體驗,又特別能將作品的內涵和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世界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把男人與女人的情感*糾葛寫得與眾不同,這會是小說成功的法寶之一。作家黃孝陽顯然深諳此道。
每個人私秘的*觀其實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特別與少年時的*記憶有關。哪天沒事了,一定要打電話問一問這傢伙在成長的過程,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會把*寫得這麼讓人目瞪口呆?
對《人世間》的第四個感覺,就是黃孝陽的學識,這個傢伙似乎就是一個雜家,繡口一吐,天文地理,野史雜談,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似乎無所不知。這使得他的語言總是特別富饒,就像地下水非常豐富的地區,只要挖幾鋤頭,就會有白花花的泉水噴薄而出。我記得有個作家曾自豪地跟我說過:你給我一個詞吧,你只管隨意給。隨便哪個詞給我,我都能寫出一篇小說來!這話都不需黃孝陽說出來,我就知道他也有這方面的才能。
最後,我要說的是,相對於小說家黃孝陽來說,我更期待思想隨筆大家黃孝陽。這傢伙不寫思想隨筆,實在是對不起他肚子裡一肚子學問和一肚子奇思妙想。
楊獻平:如此人間(1)
——讀黃孝陽長篇小說《人間世》
在當下,靜下心來讀一部文學作品是艱難的,讀中國當代小說更是。長期以來,我對當代小說有一種本能的拒絕,這種拒絕最大的動力來自失望,也還有時間和精力上的種種限制。近些年來,儘管不斷有人在媒體喊出驚世之作或里程碑式的小說作品已經“橫空出世”。但我還是不相信,不願意去讀。細細盤算,買和讀過的中國當代長篇小說不少,但在“真讀”數量上,金庸排第一,羽生次之,再就是《林海雪原》《三國演義》《西遊記》了。當代的,讀過有印象,並且以為是不錯的,堪稱力作精品的,似乎只有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廢都》,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趙德發《繾倦與決絕》,阿來《塵埃落定》,莫言《檀香刑》和王安憶《長恨歌》,鐵凝《笨花》等,楊志軍《藏獒1》儘管很遺憾,但也有可道之處。
對於更年輕一代的作家,我關注比讀的多,包括當下時節叫得很響、每獎必獲的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只是常在雜誌上讀到他們的文字或某個作品名字,有時候想讀下去,可就是讀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