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信賴。
四,唯唯諾諾的造謠者。
這樣的人物基本上不多說什麼話,不多說話怎麼也成為造謠者?我想只要喜歡看相聲的觀眾立即就能領悟。
第一種情況是知情者。造謠的人在邊上滔滔不絕,他明知實情卻巍然不動。別人也知道他是知情者,於是在將信將疑之間把目光投向了他,他的表情使謠言得以成立。這還不算最糟的,我們甚至還能見到這些人微微點頭、聲聲嘆息。記得在某次政治災難中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情:有謠言說某人曾經坑害過一位已死的老人,老人的親屬還在,人們就向知情的親屬問個究竟,沒想到這位親屬一言不發,只是一個勁地用手帕擦拭眼淚。這個動作好像無可厚非,卻使那個謠言獲得了某種證明。
唯一可以諒解的是,在一場政治災難中大家都不想引火燒身。但在有的情況下,一個謠言可能導致一場可怕的冤案,而具有闢謠身份的只有寥寥數人,這就需要衡其輕重而試煉自己的節操了。我有一位江蘇的朋友是著名的文化史專家,“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在的小城市根據一個謠言把一群知識分子打成了企圖暴動的Fan革命小集團,在萬人公審大會上,別人都承認了,只有他在拳腳交加之下始終矢口否認,雖然頭破血流卻阻止了最惡劣結果的出現。試想,他如果也畏於拳腳而默不作聲,情況將會如何?
讓人悲哀的是,我們今天常見的那些沉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