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做大甚至是生存所急需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每年的各級技工學校、大學生畢業就業前,各工礦企業會自發的組織起最強的拉人、陣容前往各個高校和技校去挖掘各種人才,從技術生產一線人才到高校研發人才,每個企業都是費盡心思的想方設法策動這些畢業生去自己的企業工作,特別是那些有著優秀技術、高知識素質涵養的優質學生,更是策動拉攏的重中之重。從每月每年的高薪,在到優先安排食宿,甚至是安排學生家人遷徙到企業生活,各種手段層出不窮節節攀高。
這種現象讓段國學非常的高興,因為只有各種企業主動去開拓研究生產的道路,這樣才能將中國的科技發展引導到一個最合適的發展軌道上來。所謂的軍事技術跟民用技術一樣,無非就是人才跟錢的產物。這個世界上哪個有人才有錢的國家沒有好技術?民用跟軍用一樣,投足了錢拉一幫研究人員搞一段時間自然就有成果,除非這個民族人種在思想上就有問題。
在後世之中,蘇聯以及後世的中國經濟工業發展模式是用行政的方法抽調發展民用技術的資金用來搞軍事技術,短期之內的確能整合出全國的科技精英共同攻關研究出所需要的科技產物,但是放眼到全國,這些科技產品卻只能掌握在生產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之中,而民營企業由於軍用技術的保密限制則一直遲遲無法獲得到更新的技術創新,即便走出現了技術創新又往往被國有機構給收走,這樣一來使得民營企業失去了對創新的興趣,從而逐漸被市場給淘汰。
這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也就涸澤而漁的短視性發展。雖然短期內能有著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這種不平衡卻破壞了長久的市場競爭機制,這種不平衡是有代價的,民用工業技術往往是可以收回投資的,而軍用的則大多數不能。所以蘇聯模式就有個問題,所有的錢都是死迴圈,格瑞娜斯系統純粹就是拿錢造了些衛星,然後扔進垃圾堆。而GPS則是可以收回成本的,而且還可以賺錢。最終的結果就是蘇聯人慢慢就玩不下去了,而美國在軍轉民方面做得很好,而且民用技術也非常強大,將軍用技術逐漸轉變成民用技術,在用轉變後的民用技術在市場上賺取到更多的利潤來支撐更新技術的研發,迴圈中美國人可以把賺來的錢發展更好的技術,這樣逐漸的市場化後,國家對新產品新技術的投入資金就會越來越小,但是新產品新技術的發展速度卻會由於民間資本的投入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快。
在段國學所參觀視察的各個私營工廠企業當中,雖然也有著一些高能耗、高汙染的企業存在,但是讓人值得欣慰的是這些工廠業主也注意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高能耗就代表著成本支出要遠高於其他相同企業,在逐漸打破壘斷經營生產的工業發展過程中,敢於挑戰市場優勝劣汰規律的下場就是破產到閉一途。在後世之中,這些高能耗、高汙染企業由於地方政府的保護和一些特殊需要,這些企業仍舊存活在中國的大地上,消耗浪費著國家的資源,汙染著國家的土地和空氣還有水源。但是在這個時空,已經有人注意到中國政府開始徵收的超高額汙染治理費,這些費用不是象徵性的收取,而是足可以讓企業到閉的可怕巨量罰金。面對這個情況,已經有人注意到在東南亞中國佔領區一帶,這樣的環境治理費用根本就沒有,雖然還不確定這些土地是否能最終成為中國的附屬地,但是作為最早和段國學戰車綁在一起的一些企業主已經開始向這些地方遷徙高能耗、高汙染的企業。他們從幾十年的經驗中得出,自己身後的這個國家大老闆,是絕對不會讓他們吃虧的……
不過讓段國學最為開心的是他看到了國家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這才是讓他最為開心和高興的事情。
在後世之中,段國學只是一名三流大學畢業的冒牌工商業大學生,學校裡所教的那些東西其實早就已經淘汰落後,而落後的教育系統仍舊樂此不彼的在教授著這些市場淘汰的東西,卻還打著各種名目收取著高額的教學費用。
深知教育對一個國家未來起到什麼作用的段國學從一開始就試圖改變這種應試教育,他致力於從學生的興趣著手建立學生們在孩童時代對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在第一條上,段國學做到了,他成功的用著食品、良好的誘導教育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主動學習永遠要比被動接受學習效率要,這是幾十年來潛移默化的改變成就。
而在後一點上,段國學想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卻無法做到,因為市場需求不是自己能影響的,這是殘酷的市場優勝劣汰法則所規定的。在後世之中,人們被急功近利的獲利心給刺激的失去了耐心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