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的動作。
日本在進攻東南亞各地時,由於進攻速度瘋狂的快,使得很多美英法等國部隊是成建制的投降,這使得日本抓獲了大量的戰俘。具不完全統計,截止去年中國出兵東南亞之前,日軍在東南亞各國所抓獲的聯軍俘虜以及民工等戰俘過三十萬人(網路上的二戰資料)。
日軍在抓獲這些戰俘後很快的便將這些戰俘給派送到東南亞各地的礦場、鐵路、公路等勞動強度大,危險性相當高的職業奴隸隊伍中去。為了更好的統治東南亞諸國,同時也為了將這些土地上的各種資源以最快的度開採出來運送到日本本土進行加工生產,日本將這些戰俘優先使用在東南亞各地的鐵路以及公路這些基礎建設中去。特別是鐵路,鐵路運能大,運送度僅次於空運,但是在效能耗費比上雖不如海運但是卻遠遠高於汽車公路運輸,由於日本本身不產原油,汽車車輛的配置比例在世界列強中又屬於最少的軍隊,因此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油料消耗,因此日軍更青睞於鐵路建設。
透過這些驅趕著戰俘修建的幾條鐵路線,日軍可以從陸路以最快的度向各地趕運增援部隊。從這點上看日軍絕對沒用浪費這些戰俘的勞動力,但是日軍的這種做法!給成千上萬名聯軍戰俘帶來了新的不幸和死亡,他們被俘不久之日起,最經常見到的就是這些人一直在進行奴隸般的勞動。
雖然在氣溫上東南亞熱帶雨林國家並不像極北之地的蘇聯那樣一年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月非凍土期,但是這並不代表著在這些熱帶雨林國度中修建鐵路就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在這裡參天的大樹阻擋著鐵路的延伸,瘴氣、沼澤、雨季中每天連綿不絕的暴雨、溼濘鬆軟的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的地下層……一切的條件並不比東北極寒之地要來的輕鬆簡單。在從來沒有修過任何鐵路的最惡劣的地帶修建這條單軌鐵路,為使鐵路穿越癢氣瀰漫的沼澤、叢林盈塞的深谷和水流湍急的溪流,需要修築路堤和路塹,不僅施工作業難度大又複雜,同時需要大量的石料以及填充硬料的匱乏也使得這項工程開展起來異常的困難。
東南亞的鐵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即便是能將大量廉價成本的戰俘給送去做苦力,但是這些人仍需要與之相配的勞力後備軍。
主力勞力是不短缺的,因為日本東條英機相在東南亞戰爭爆初期就布了一項命令,對所抓獲的三十萬盟軍戰俘實行“不幹活不得食”的政策。日本早就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不承認關於禁止強迫戰俘從事工業勞動的“海牙公約”,所以在新加坡、菲律賓和爪哇、馬來西亞、印尼等擁擠的集中營被看作戰俘薦動力的後備庫。這些戰俘中,已經有無數戰俘被送到朝鮮的礦井或修建飛機場的工地上,在日本鬼子看押士兵的注視下從事著最為辛苦的體力勞動;但是對這些戰俘奴隸勞工來說,鐵路工地是最苦的,按照東條英機的命令,這些人根據軍階每天只“付”給微不足道的兩餐還填不飽肚子的微小劣質食品。由於缺乏食品營養和長期的進行大體力的勞動,這些戰俘們很快的便消瘦下來。而日軍看押人員為了更多的掠取走這些土地上的資源,對這些戰俘奴隸勞工是絕對不會講究一絲的人權。
日本在東南亞,除開菲律賓這個較大的國家國土上中國部隊還沒有出現的地方,各地日軍均勞心勞力的拼命壓榨著戰俘們的身體健康和更多的聚斂財富。為了在東南亞站穩腳跟,日本在東南亞是拼命的套取被俘的一些士兵和軍官的供詞,希望在這些戰俘的口中得到一些隱藏間諜、隱藏物資等蛛絲馬跡。
為了更好的控制住東南亞,在日本入侵東南亞諸國後,日本很快的便制定了超過一千公里的鐵路施工大計劃,就是希望著這些鐵路在未來的歲月中還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在這些鐵路修建過程中,有一條鐵路是充滿和具有悲情色彩的屍骨鋪設出來的道路。
這條貫穿緬甸和泰國的鐵路全長二百五十英里,共計四百公里左右。在透過陸路和海路的不懈努力,日本鬼子終於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部分成果。這條鐵路線從港口城市出發,伸進茂密的原始叢林中去。這些戰俘們就在那兒開始了艱苦的勞動,在暴戾的日本衛兵的監管下,用鏟子和斧頭在潮溼的雨林中開出一條鐵路,雖然偶爾有大象來幫忙拖掉巨大的袖木樹幹,但是幾個星期中,英國戰俘被源源不斷的被投入到這些鐵路建設工地中去,越來越多原本在這片土地上橫三喝五的高鼻子藍眼睛的洋鬼子成為了各工地上的苦力……
從鐵路線的另一端開始這些戰俘們的勞役。
他們用著最簡單和原始的工具將成千上萬噸的泥土被挖起來,一筐筐艱辛的用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