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這種好鬥的性格,一些重要傳媒在描繪他的政治活動時,就不得不收斂一點了。
鮑林仍然不斷地與人打官司。1963年,他僱用了裡諾市的一名律師,控告《內華達衛報》這家反共小報。該報在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重彈布登茲的老調,誣陷鮑林是隱藏起來的共產黨員。1966年,經過幾年時間開庭以前的準備,鮑林和迄今他感到最為機靈也最難對付的對手威廉·巴克利一起,走上了法庭。
22 飄泊歲月(二)
巴克利,沙利文,“同夥人”
巴克利是依仗一些愛挑釁的自由主義人士和他們的改革起家的。他創辦了反映保守派輿論的刊物《國民評論》,表明保守主義也有令人快樂的地方:機警,辛辣,思想深邃,等等。儘管這份雜誌的發行量很小(即使在60年代中期,掏錢訂閱的基本讀者也只有10萬左右),但巴克利的影響卻比這要大得多:他在公眾面前揮灑自如,不時地流露出在耶魯大學的薰陶下那種特有的尖刻和辛辣,在辯論中可以無情地將對手剖析得體無完膚。因此,到60年代初,他已成為右派的一名首屈一指的代言人。
從1957年起,鮑林成了《國民評論》最喜歡攻擊的目標。鮑林為了徵集到許多人在他的第一份請願書上簽名,到處奔走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