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2 / 4)

瓜的知識,甚至是錯誤百出的資訊,就是不願核對一下實際的情況,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

換句話說,這一爭論不僅侷限於對科學事實的認識,而且已經涉及到人們的世界觀了。在此期間,這本書已經十分暢銷,以至很快就安排出了紙質封面的簡裝本、在新版中,鮑林又專門針對醫學界的批評增寫了兩章一此時,他對抗壞血酸的作用已更加深信不疑。事實上,為了回答某些批評,他又更加仔細地研究了有關的資料。他發現,即使他接受醫生們為了證明藥效而為試驗規定的條件,也就是雙盲試驗(在這種試驗過程中,病人和醫生都不知道誰服用的是試驗性藥物,誰服用的是安慰劑),再加上他本人所作的限制,也即每人每天服用的維生素C要超過100毫克,隨後再跟蹤觀察一段長時間內發生感冒的病例,所得的證據也是“無可辯駁的”:見諸於報刊的四次試驗都符合有關的規定,其結果表明,維生素C在預防感冒和緩解感冒症狀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醫學界現在應做的事不是在這個問題上爭論,而是要進行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試驗,全面認識大劑量維生素C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機理。

1971年12月,這本書的簡裝本正式面世。此時,由於冬天寒冷的季節已經來臨,維生素C的銷售量又再次扶搖直上。然而,試驗所得證據並非全都有利於鮑林。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宣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對一批犯人注射感冒病毒,然後讓其中11人服用抗壞血酸,採用的是鮑林建議的劑量,也就是每天3克,連續服用兩週;另一些犯人則服用了安慰劑。結果,這11人和其他人一樣,都患上了感冒。馬里蘭大學的這一研究很快就得到廣泛報道,成了鮑林觀點錯誤的一個證據——儘管沒有跡象表明,這一小型調查是一次雙盲試驗,有關結果也是在一次會議上的報告中公之於眾的,沒有首先發表在一家權威刊物上。鮑林對此提出質疑,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方說,事先人為地對這些犯人注射病毒,這就可能超越人的免疫系統能夠承受的程度,此時,即使服用維生素C來增強免疫力,也都會無濟於事。

一般公眾仍然相信鮑林的看法。1971年,對維生素C的總需求量上升了15%,這比人們先前估計的要高三倍。到1970年年中,維生素C的銷售量在欣欣向榮的維生素市場上已遙遙領先。據估計,大約有五千萬美國人每日都要進補一定數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C的製造廠家不無欣喜地將這一現象稱作“萊納斯·鮑林效應”。

萊汶谷

對於鮑林的工作,醫學界一般都持否定的態度,但是,他提出的論點,至少在部分醫務人員中引起了共鳴。鮑林不斷收到一些醫生的來信,從中可以得知,有些醫生給病人服用過量的維生素C後,看到了積極的效果;有些醫生還發現,一兩克維生素C有助於戰勝他們自身患上的感冒。

甚至還超出了感冒的範圍。1971年11月,鮑林收到了一位名叫伊萬·卡梅隆的來信。這是一位外科醫生,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一家名為“萊汶谷”的小醫院裡行醫。他在信中介紹了用大劑量抗壞血酸醫治癌症時自己看到的一些令人意外的結果。他在信中寫道,每天用10克或10克以上時,癌症的發展似乎就慢了下來,在某些病例中,腫塊甚至還縮小了。他只是在少數幾位晚期病人身上進行了試驗,但是他想,鮑林也許對他所作的初步研究感興趣,因為他對抗壞血酸的作用機理持有自己的看法。卡梅隆早在五年以前的一本書中就提出,維生素C可能具有增強細胞間質的作用。細胞間質是一種黏膠狀的富於膠原蛋白的黏多糖,這種物質在體內具有黏結細胞的功能。卡梅隆提出了這樣的假設:細胞間質良好,就能有效地制止癌細胞的擴散,因為腫瘤人侵人體時,首先要破壞黏結正常細胞的間質。黏結細胞的作用越強,癌症人侵的能力就越弱,癌腫就更容易得到控制和治療。

卡梅隆在給鮑林的信中指出,癌症在瓦解這種天然的免疫功能時,產生了一種酶,稱作透明質酸酶。這種酶具有溶解細胞間質的作用,從而為癌症人侵人體開啟了道路。維生素C有助於形成一種不利於透明質酸酶的分子,因而能抑制癌症的發展。雖然這一理論框架還有待於詳細的研究,但卡梅隆對自己的發現和從晚期癌症病人身上觀察到的臨床結果感到很高興。他和鮑林一樣是使用維生素C的熱情提倡者。“在您的幫助下,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表示樂觀,我們不久就可以征服癌症,”他在給鮑林的信中寫道。

鮑林對卡梅隆的發現頗為重視,並且急於利用這一新的線索探討維生素C的作用機理。維生素C有助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