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1962年他又單獨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迄今為止,兩次獨得諾貝爾獎的,還只有他一個人。

鮑林對我國人民十分友好,1973年中美關係解凍不久,他便同夫人一道訪問中國,足跡遍及城市鄉村。中國農民送給他的工藝品,他一直珍藏著。1981年夏天,他帶著重病在身的夫人,又一次訪問中國。到達北京後,由於夫人健康惡化,不得不改變行程,提前回國,對此,他抱憾終身。

讀者可以從這本傳記中,看到當代科學家的創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鮑林的一生不愧為科學家的楷模。本書從多個側面,反映了鮑林的成長道路、治學經驗、學術成就,從中可以窺見20世紀社會、教育、科研的發展狀況,回顧兩次世界大戰給國際關係留下的陰影,促使我們對未來社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在這一意義上,這本傳記是行將逝去的20世紀的一面鏡子,它折射了本世紀的社會變遷。人類進步和高科技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及科學家的傑出貢獻和崇高責任。鮑林的人格力量將給我們以無限的啟迪。

本書中文版的出版,也算是我們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巨人的一種紀念。

1998年11月

前言

1984年,在西雅圖由美國化學學會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我第一次見到了萊納斯·鮑林。當時,我作為《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的記者到會採訪。我提早來到會場,準備聽取鮑林釋出他關於大劑量維生素C的最新研究成果。記者們都非常清楚,鮑林是新聞界關注的一個熱點,但幾乎又都認為,鮑林大力鼓吹維生素C的作用前後已有13年,有關維生素C的新聞報道連篇累牘,已被炒作得過火了。因此,在預定參加報告會的所有記者中,只有我一人出席。

實際上,我的主要興趣並不在聽他的報告,而在見一見他這個人。這個人曾在眾多媒體上以多種方式被描述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在世的最傑出的美國科學家,但同時也被說成是一個異想天開的怪傑。

我早早地來到會場,空蕩蕩的報告廳裡就我一個人。鮑林大步地走了進來,身材頎長,腰板挺直,頭戴一頂黑色貝雷帽,長長的白髮從帽沿下擠出來,形成一圈銀白色的鑲邊。他徑直向我走來,作了自我介紹。使我頗感意外的是,他隨即向我作了為時五分鐘的關於錫的化學鍵性質的個別小型講座。說句老實話,對量子化學我是門外漢——我之所以被派去採訪會議,是由於我粗通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儘管我對他所講的東西一知半解,他依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喃喃有聲地進行著思考,不斷地提出新的想法,在講話的同時解決著種種理論問題。我被這個願意花費寶貴時間跟我討論科學問題的兩次諾貝爾獎得主征服了。他的專注讓我受寵若驚,他友好熱情的舉止也將我深深吸引。以後我才得知,在鮑林的眾多崇拜者中,大家都有這樣的印象。

我留下了鮑林用來記錄自己想法的黃色筆記紙,並決定進一步採訪他。我知道,鮑林誕生在俄勒岡州並在那兒長大,而我的故鄉也正好在俄勒岡,於是我說服波特蘭市《俄勒岡人報》星期日特刊的編輯,將我派到鮑林坐落於大蘇爾牧場的私人莊園去採訪兩天,撰寫一篇反映鮑林早年生活的特寫。這篇特寫發表以後,我一發而不可收,繼續瞭解鮑林的生平,並與他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絡。透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討論,鮑林最終同意對本書的寫作給予合作。

鮑林的生活歷程悠長、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波折,在20世紀的科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諸多的科學成就包括:首次描述了化學鍵的本質;發現了蛋白質的結構;揭示了鐮狀細胞貧血症的病因;參與了研究DNA結構這一本世紀最著名的科學競爭;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持了軍工科研專案,並因此獲得了美國總統功勳獎章;他推進了互射線結晶學、電子衍射學、量子力學、生物化學、分子精神病學、核物理學、麻醉學、免疫學以及營養學等學科的發展。他共撰寫了五百多篇論文和十一本專著。他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一次是化學獎,另一次是和平獎(鮑林至今仍是唯一一位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

鮑林從年輕時開始即被公認為一個科學奇才——他32歲時即被選進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為其中最年輕的院士;36歲時,即受命領導該院化學部——並持續不斷地作出各種創造性貢獻達。年之久。

鮑林在他的奠基性專著和魅力無窮的講課中,提出了原子之間的結合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分子結構的理論,從而改寫了20世紀的化學。分子結構理論成為鮑林學說中的一個主旋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