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兒又和好如初。年紀稍大一些後,波琳充當起交際花那樣的角色,組織和參加游泳和歌詠聯歡會,與很多男孩子約會,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以此掙錢養活自己。露茜爾則一心一意投入她所鍾愛的音樂,同時還要照料母親。
萊納斯變得孤僻寡言。他與兩個妹妹沒有共同的語言,對她們常常是視而不見。父親剛死,萊納斯就開始和母親拉開了距離。萊納斯想不起在整個童年時代是否與母親單獨談過任何重要的事情。他母親對上學和讀書毫無興趣,認為上學不能掙錢,純粹是浪費時間。母子之間的交流完全是單向的:媽媽——常常是躺在床上——又是喊又是嚇地吩咐孩子們幹這幹那,萊納斯很不情願地消極應付。當萊納斯長大後,他開始公開漠視母親。波琳回憶道:“每次媽媽吩咐萊納斯做點什麼事情,比如把木頭搬到壁爐邊或把垃圾拿出屋去,他總是左耳進,右耳出。隔了一個星期,仍然什麼都沒做。你知道,他是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的。”
與這個冷若冰霜而又零亂不堪的寄宿房相比,他這個世界更加富足,更加合理,更加可以駕馭。這個世界藏匿於他的內心深處。萊納斯喜歡讀書。他發現,只要書讀得好,老師就會給他們溫情和尊重,而這是他在家裡所得不到的。對讀書的興趣後來進一步變成了他的嗜好。父親赫爾曼和外公萊納斯·達令大約有50本書,放在起居室裡一隻高大書架的頂層,孩子們很難拿到,但萊納斯設法把它們取了下來,如飢似渴地閱讀起來。其中有牧師佈道詞,舊金山地震史,還有《匹諾曹奇遇記》和但丁的《地獄篇》。他能背出《照鏡子》一書。萊納斯對待讀書的看法充分反映在他童年時使用過的一張藏書票上,上面畫著一個海盜和他奪來的一箱珠寶,旁邊標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題詞。
不久家裡的藏書都已讀光,他又在波特蘭的一家縣級圖書館找到了逃避家庭的去處。那裡,有著用大理石裝飾起來的寬敞大廳,稱得上是秩序和知識的殿堂。他每週都要花費很多時間,在那裡閱讀史書、小說、通俗文學和自然科學論著。他對科幻小說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歡讀凡爾納集技術魔力與驚驗情節於一體的作品。有些週末,他應邀去拜訪獨自居住的表妹,為了使表妹高興,他給她讀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一讀就是幾個小時,他本人還把這當作是難得的享受。後來他常回憶說:“開啟百科全書,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我可以忘情地讀呀讀,直到停下後才能把自己拉回到現實世界。”
萊納斯12歲時,在小學裡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然後直升高中,成為一年級新生。萊納斯是一個極其聰明、富有激情、精力過人的男孩,且已步入青春期的門檻。換言之,他已經會理智地發展適合自己的喜好。
他不可能熱衷於社交。他的年紀和身材比同班同學小,在體育活動方面無法與別人競爭,再加上書呆子氣和特別害羞的性格,萊納斯所交的朋友很少。在中學時他沒與任何姑娘約會,這一方面是因為他沒有那麼多錢,同時也由於他認為自己的長相無法獲得姑娘們的青睞。在女孩面前,他說不出話,而面對男孩,他又不願說話。他後來常講:“我始終不擅與別的孩子玩耍打鬧,通常是自己一人獨處。”
宗教也不能引起他的興趣。儘管赫爾曼和貝莉並不每週都去教堂做禮拜,但萊納斯對在德國出生的祖父母家裡做禮拜的情景卻記憶猶新。赫爾曼死後,貝莉常常在週末帶孩子們到奧斯維加去看望祖父母,孩子們很樂意去。老鮑林有一個溫馨的家。那裡,壁爐總是熱的,空氣中飄逸著德國烤餅的油膩香味;土窖裡堆放著自制的罐頭蔬菜和一罈罈泡洋白菜絲和醃菜;祖母養著一頭奶牛並將牛奶製成黃油。前院是一個很大的老式花園,老祖母從這裡採集花束,用於插花,然後走兩英里路把插花獻到奧斯維加公墓裡的赫爾曼墓前。萊納斯是他祖母的心肝寶貝,在某種程度上祖母給了他從母親那裡沒有得到的母愛。祖父祖母都是虔誠的路德教徒。在奧斯維加沒有教堂,他們每月一次邀請河對岸的一位牧師到自己家裡舉行宗教儀式。有時,萊納斯就坐在前廳的一小群教徒中間,聆聽牧師佈道,跟著大家用德語唱聖歌。如同對待任何別的引起他注意的事情一樣,有關上帝和上帝創世的真諦也使萊納斯頗費時間進行思考。
他的這種思索在某種神的啟示中終於取得了成果。一天,他在祖父母家過夜,正當似睡非睡之際,他開始注視起掛在前面牆上的基督畫像。突然,他驚醒過來:他看到環繞聖像頭上的光環在閃閃發光。要是稍為相信一點宗教的話,他也許就會把這一個小小的奇蹟接受下來,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