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呂克在1940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出的理論,又符合鮑林和莫斯基關於蛋白質結構的設想:蛋白質是由氫鍵聯結起來的有著精確形狀的鏈狀分子。然而,這個思想的適用範圍已遠遠超出了免疫學。
1944年,薛定諤(他當時生活在都柏林)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書名為《生命是什麼?》。由於作者被公認為波動方程之父,故此書出版後立即備受關注。然而這是一本怪書。薛定諤欲把自己富有創見的想象力以一種略帶詩意的方式推廣到解決重大的生物學問題。在鮑林看來,全書充滿了模糊不清的推理。薛定諤在書中提出一個長期以來難以解答的悻論:為什麼在趨於最大熵的宇宙中,那些有條不紊的生命系統卻能存在並繁殖?他認為不能用經典的物理定律來解釋生命現象。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叫做“負嫡”的新概念。有機物以某種方式從這種尚未發現的物質中吸取能量後,就能抵禦瓦解的趨勢。在此理論框架內,薛定諤提出基因應是一種能自我複製的“非週期性晶體”。儘管理論本身含糊不清,但這本書在戰後時期對年輕的物理學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中許多人由此轉向了生物學,投身於活體細胞的細胞質研究,期望從中發現新的物理定律。
鮑林認為這本書是“豬食”。沒有任何人能證明這種